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孙佳琪
![]()
11月17日,“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启幕。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进山东各片区,亲身体验乡村振兴“组团升级”的独特魅力。
![]()
11月19日,初冬微寒之际,菏泽成武县九女集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内,1200口酱缸在日晒夜露中静静发酵,缸内的芥菜历经三载“四酱淬炼”,从田间野菜蜕变为酱香醇厚的非遗珍品。这坛跨越百年的老酱,以“传统工艺为根、循环生态为脉、片区协同为骨”,酿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共富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慢产业”的快发展样本。
老手艺的“时间价值”,破解了小产业的增值困局。不同于工业化生产追求的“短平快”,成武酱菜的核心竞争力恰恰在于“慢”:一酱6个月提色,二酱8个月增脆,三酱10个月入味,四酱满年增香,32道纯手工工序环环相扣,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这种“与时间做朋友”的生产模式,让普通芥菜实现了价值跃迁——每亩8000斤的芥菜原料,经古法发酵后身价翻倍,既成就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字招牌,也为产业链预留了充足利润空间。更巧妙的是,陈酱循环复用、废酱晒干还田的传统智慧,构建起“原料种植—酱菜加工—废料还田”的闭环生态,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让土地越种越肥,实现了“一亩芥菜千斤粮,一缸老酱百斤银”的增值奇迹。
![]()
李楼村村民李守仓种了九亩地芥菜,正是靠着这种“慢工艺”带来的稳收益,从种粮年挣2000元跃升至种芥菜年入10多万,印证了传统手艺并非落后产能,而是可永续增值的“活化石”。
片区化的“协同密码”,改写了小农户的致富逻辑。镇党委统一规划24平方公里产业区,新打200眼机井、铺设80公里节水管道,让“田成方、路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为芥菜种植筑牢根基;村集体牵头组织2万多亩连片种植,要么对接企业订单保底价收购,要么凭借长期合作关系稳定销路,彻底打消农户“种得出、卖不掉”的顾虑;企业则专注深加工与品牌运营,将非遗技艺与现代消费需求结合,推出独立小包装产品,不仅畅销全国,更出口东南亚。这种“政府搭台、集体牵线、企业唱戏、农户受益”的协同机制,让小农户彻底摆脱了“单打独斗”的弱势地位。李守仓只需要安心种植,每亩投入200元、雇3个人就能打理,一年两季下来,亩均收益比种粮划算太多了,真正实现了“种得省心、卖得放心、赚得开心”。
生态化的“就业磁场”,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与工厂化产业集中吸纳就业不同,成武酱菜的“慢工艺”和“全链条”特性,创造了分散化、多元化的就业岗位。酱菜腌制需要人工每日翻动照料,一个师傅负责100多口缸,从清理削皮到翻缸调味,全程手工操作;“百企入村”产业园里,自动化灌装线与手工工坊并行,既需要技术工人操控设备,也能吸纳村民从事打磨部件等简单劳动。这种“高技能岗位+低门槛就业”的组合,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增收支点:年轻劳动力可以在车间操作自动化设备,月挣4000多元;留守妇女能在“共富工坊”做手工包装,兼顾家庭与收入;老年村民可参与芥菜种植、酱缸照料,赚取额外收入。王秀莲从浙江返乡后,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既能月挣4000多元,又能照顾老人孩子,正是这种“就业不离家”模式的生动写照。截至目前,全镇26家酱菜企业带动6000多人就业,让外出务工者返乡、空心村变实心村,形成了“产业兴、人气聚、乡村活”的良性循环。
一棵芥菜、一口酱缸,看似普通,却通过“传统工艺保品质、片区协同稳收益、生态闭环促长效”的组合拳,将本土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致富动能。如今,九女集镇的酱香越来越浓,返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这坛跨越百年的老酱,不仅腌出了舌尖上的美味,更腌出了乡村振兴的智慧——让传统活起来,让生态优起来,让乡亲富起来,这便是“慢产业”跑出“加速度”的核心密码。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