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
![]()
巴西时间 2025年11月17日,由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 “共建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主题边会在COP30中国角举行。生态环境部领导副部长李高致辞,清华气候院院长李政发表主旨演讲。
![]()
边会邀请政府、媒体、高校、研究机构、NGO等代表与会,分享城市在基础设施低碳化、产业升级、生态治理等领域的实践经验,解读相关支持政策,研讨政企社民协同参与路径,同时宣传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成效,为全球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思路。
![]()
李政在演讲中表示,城市既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也是碳排放和气候风险的主要集中地,绿色转型已经进入系统性变革的关键阶段。当前城市面临高碳结构与环境压力叠加的双重挑战,需要在技术路径、空间策略与治理体系上同步推进变革。他强调,要以循环经济、能效提升和清洁替代构建城市减排的基础路径,并在钢铁等难减排行业加速突破氢基直接还原铁等关键工艺,为实现深度脱碳奠定技术基础。同时,应当以主体功能区为导向实施差异化的低碳发展策略,推动城市化地区、生态功能区与产业区域协同优化空间格局。
![]()
在制度层面,李政提出要通过从空间管控向行为管控转变、从属地管理向区域协同拓展,以及构建差异化绩效考核体系,为绿色转型提供治理保障。他呼吁进一步开展绿色技术集成示范,完善基于碳效的激励与金融支持机制,并在 “一带一路” 等框架下深化国际合作,以技术创新与制度协同共同推动全球城市绿色发展。
在成果发布环节,清华大学气候院助理研究员方宇娟与福德士河金属集团绿色金属技术团队负责人Richard Carcenac共同发布《迈向蓝天永驻的城市未来:中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路径》报告。
![]()
方宇娟认为,中国城市的碳排放与大气污染主要来自电力和工业部门,传统末端治理空间有限,亟需以源头脱碳为核心推进减排。钢铁、水泥等难减排行业不仅需要循环经济、能效提升和能源替代,还必须依靠废钢循环、短流程炼钢和“绿铁技术”等工艺创新,实现深度低碳化。
她介绍,研究团队与福德士河公司系统梳理了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路径,并开发了基于AI智能体协作的能源转型平台,覆盖数据处理、模型构建、结果预测与报告生成等环节,提升低碳路径研究的效率与可信度。团队构建的 “自上而下” 与 “自下而上” 结合的建模体系已多次获得领导批示,并服务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制定。此外,依托向量检索的能源转型知识库已在气候变化与双碳观察、COP30特刊等内容生产中应用。她强调,AI将深度赋能能源与工业领域的绿色转型,团队将继续推动技术创新,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供科研支撑。
![]()
Richard Carcenac认为,加速推动中国钢铁行业脱碳能够带来环境、经济与就业的多重收益。本轮研究基于双方联合提出的 “2050愿景” 假设:海外绿铁生产将由中国制造的光伏、电解槽、储能等装备提供支撑,绿铁工厂亦在中国以模块化方式完成制造;海外绿铁产量在2040年代提升至每年1亿吨,并以竞争力价格全部进口回中国,由国内钢厂转化为绿色钢材,形成新增出口产能。
他指出,若中国每年进口 1 亿吨绿铁,可累计减少多达 17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减排价值约 1.5—2.5 万亿元人民币;同时,由于炼铁劳动密度低,进口部分绿铁对行业就业影响有限,反而能通过绿色钢材出口、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及模块化建造等带动就业增长。在经济层面,该模式将为中国创造约 9,000 亿元的可再生能源装备需求,以及约 7,300 亿元的模块化制造需求。总体来看,进口绿铁不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排放与提升产业链安全,也可加速绿色终端产品出口,增强中国在全球绿色制造体系中的竞争力。
![]()
本场边会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办,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生态环境部领导、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领导、各省(市)生态环境厅(局)领导、高校、研究机构、NGO、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低碳城市、海绵城市等试点城市代表、巴西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机构代表、巴西环保科研机构专家及其他国家生态环境领域特邀代表参会。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