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汉文帝汉景帝通过一番改革,在汉高祖刘邦鼓励发展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升级。
由此彻底打破了秦朝耕战政策对经济的束缚和摧残,让汉初经济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西汉实力由此显著增强。
人口增加。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
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粮食产量提升、粮价大大降低,文帝时粟每石价格大跌,“粟至十余钱”。国家粮食储备充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工商业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工商杂税收入逐步超过了全国的田租收入,使朝廷有财力减免田租。
国力的显著增强,为之后平定七国之乱,以及汉匈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但这种完全放任的自由主义,也带来一些负面因素。
豪强的势力发展太过迅速,超出了朝廷的控制范围。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工商业导致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工商业的兴起,让不少农民离开了土地。
这样一旦经济上出现波动,这些失地农民失去经济收入,也没有土地可耕种,无法自给自足,自然就面临生存危机,产生“人相食”的灾难性后果。
有人敏锐察觉到了风险,认为不可放任这种趋势发展下去。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晁错提出,豪强过度扩张,竟然导致国家政策执行都走了样。
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上下相反,好恶颠倒,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国家富裕,法令实施,那是不可能的。
这样的情况还在进一步恶化中。
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如果一百个人生产出来的丝绵绸缎,还不够—个富人穿用,要想使天下人免受寒冷,怎么能够办到呢?一个农夫耕作,却有十个人不劳而获,要想使天下人不饥饿,是不可能的。天下百姓饥寒交迫,要想使他们不做违法犯上的事,是不可能的。国家既已贫穷,盗贼在等待时机,然而进谏的人却说“不要变动”,这是在说大话罢了。
虽然如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可能退回到秦制,让朝廷重新对经济实行全面管控。毕竟商品经济对于国家发展促进效果明显,不能因噎废食。
如何维持国家持续发展?如何充实国家储备,以预防边境之患和诸侯之乱?如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接下来,西汉统治者们便与豪强富商们展开了一系列博弈。
![]()
文景之治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工商杂税收入逐步超过了全国的田租收入。
封建时代国家经济都是以土地为本,可如今富商豪强占据垄断相关行业,手中资金众多富可敌国,关键时刻岂不是有囤积居奇买空卖空的风险?
所以朝廷得要限制商品经济的规模,引导经济回到国家掌控的范围之内。
贾谊先是献上《论积贮疏》,主张“重农抑商”。
他认为,文帝刚接手皇位的时候,国家还处于相对积贫积弱的状态,人民生活水平也处于较低水平。在民间,弃农经商的人日益多起来,出现了“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的情况。
贾谊指出“淫侈之俗,日日以长”可谓是针砭时弊,说到了文帝心坎里。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赋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现在大家不事生产,全都想着搞钱。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所以要让百姓踏踏实实投身到生产一线去。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
在商业已经碾压生产行业的情况下,要适当挤压商业的份额,引导大家从事农业,这样就能够消化多余的资本,使其不会借助商业杠杆过度畸形发展,以至于尾大不掉。
![]()
西汉初地方豪强
在抑制工商业过度发展的同时,也要打压一下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
西汉朝廷默许豪强兼并土地,鼓励其进行规模化生产不假,但却不希望让大片土地全都落到某几个地方上的超级豪强手中。
怎么放缓这些豪强进行土地兼并的节奏呢?
汉文帝实施了授田制。
授田制是中国战国时期由国家主导的土地分配制度、简单点来说,就是土地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以户或人为单位授予平民及外来者。然后拿到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向朝廷缴田租服徭役就行。
遇到像这样的地,地方豪强就只有望洋兴叹了。
不要小看这个政策,它其实是真管用的。后来到了东汉初年,刘秀做梦都想推行这一措施,并且推行“度田令”,下令丈量土地、核实户口,旨在增加赋税收入并限制豪强隐占土地。这项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东汉的经济秩序。但就是因为其对土地兼并的杀伤力太大了,才引来地主豪强的一致抵制,甚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才迫使刘秀不得不收手。
所以,在西汉之初,授田制在打击土地兼并、限制地主豪强规模上起到了显著效果。
因为贾谊以上的这些措施实在太硬核了,深深地触动权贵阶层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权贵们的集火。
他们指责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最后,贾谊受到陷害,被流放到潮湿沼荒之地,死时年仅33岁。
![]()
贾谊
贾谊之死促使其他改革者开始反思:
对于这些根深蒂固的富商豪强,一味地打压也不是办法,只有堵疏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怎么让富商豪强将手中大量富余资金拿出来呢?
如果通过打压处罚的方式,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反抗。所以只有用名声和地位去引诱他们。
于是晁错提交了《论贵粟疏》,建议汉景帝步子再迈大一点,将爵位拿出来买卖。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要想让老百姓务农,就得提高粮食的价格。怎么提高粮食的价格呢?就是要增加粮食的价值,比如说跟秦人一样,可以拿粮食来换爵位。只要有人能拿出粮食捐献给朝廷,就能够得到爵位的封赏,另外也可以拿来抵罪。
什么样的人有实力捐出大量粮食呢?自然是那些富商豪强们。
原先商人在西汉地位是很低的,缴税也比普通百姓多一倍。但现在,他们可以通过捐献粮食提升社会地位,这对于不差钱的他们来说,是多么大的诱惑啊。
大量粮食捐给朝廷之后,肯定会导致粮食价格走高。农民手里的粮食就能换到更多的钱,是不是种地就更有动力了?
于是爵位越封越多,朝廷储备的粮食越来越多,农民收入越来越高,而富商豪强手中的粮食和资金也越来越少。
这样不断循环,水涨船高,从而将富商豪强们手中大量钱粮吸走,将他们的规模大幅削弱。
《论贵粟疏》不费吹灰之力,不会引发任何反抗,就能起到削弱富商豪强的效果,可谓是高明之极。
![]()
晁错削藩
当然富商们也不傻,他们花钱买爵位的热情总会冷却的。
但晁错还有一招:屯田戍边。
西汉和匈奴人打仗,消耗是十分大的。
匈奴不断袭扰,西汉就必须派重兵到边境驻守,但向边军输送粮草是极大的负担。
因为陆地长途运输的消耗极为惊人,比如以千里运粮为例。
率三十钟(粮食)而致一石。
钟和石为计量单位,一钟约为六石多,其损耗率能够达到惊人的99.5%。
这种边境的战争消耗,足以拖垮一国经济。
比如东汉的汉羌战争,其花费竟然占到了东汉朝廷全年进项的四分之一,甚至接近一半。
西汉之所以能够勉强应付,就是靠默许富商豪强发展,让他们为朝廷提供大量收入。现在西汉朝廷要打压他们,首先就必须降低对他们的依赖。
也就是假使降低了工商业营收的份额,国家依旧能够将对匈战争打下去。
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节流。
节省战争花费,不需要这么多钱,那么打压富商豪强是不是就没压力了?
晁错想了一个节流的妙招:戍边屯田。
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
选择在边疆常年居住的人,通过免除赋税、分配田产、提供生产工具与初期物资保障等政策吸引移民,让他们在当地安家室置田产。
这样戍边者形成兼具农业生产与军事防御功能的稳定群落,使边疆不再有被入侵的忧患。
而朝廷也免去了一笔巨大的粮食开支。
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措施,完全改变了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结构。
从此工商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下跌,渐渐下降到安全线以下。
![]()
汉初农业
当工商业比重缩减,土地兼并得到遏制之后,标志着西汉统治者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经济战中取得了绝对优势。
西汉统治者终于从富商豪强手中夺回了对经济的主导权。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汉景帝便就有足够的底气采取强硬措施。
他相信这一次博弈,胜利的天平会倒向他这一边。
汉景帝任用了一批酷吏,他们包括郅都、王温舒、严延年、宁成等。
对一味和朝廷唱反调的豪强们,这些酷吏祭出了铁血手段。
流血十余里。
余皆股栗。
豪强肋息,威震旁郡。
这样一番铁拳下来,西汉的豪强们便彻底服气,再也豪横不起来了。
通过两代皇帝的持续努力,西汉经济终于实现了宏观调控下的软着陆,并由此呈现出勃勃生机。
![]()
汉初盛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