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猫姐
图片 |网络
本文字数 |1451
这是老陆不老为你写的第319个故事
01
说到房子,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里的的父母,都会为自己家的孩子准备一套婚房,可面对不同的家庭条件,光是一套房子的首付就足以偷空父母的“毕生积蓄”。
婚房,基本要求是三房,还是紧凑型的,也要100平房以上,还要在市区购置,差不多一两万一平都算是普通的了,算下来首付没个40来万根本没法买。
交完首付,供房的流程才刚刚开始,年轻人背负着三十年的房贷,一不小心工资的一半多都搭在了月供上面,等到交付的时候还要提前准备装修费、维修基金、契税、物业费等等,少说又是一二十万。
我一个苏北的同事,前几年在苏州买房就几乎掏空了老人的钱包,好不容易在相城区买了个房子,每个月还房贷六千多,可他的工资也才八千多。
买的又是期房,他一边要还房贷,一边还要租房,每个月都不敢花钱消费,在生活上也过得很拮据,好几次叫他出来聚聚都尽量是不花钱的活动,用他的话说,他这几年乃至十几年挣的钱,几乎都要投在这套房子上面了。
两年后,他买的房子交付了,一笔装修费又令他头疼,又不能放着新房不管,最终只能简装,装了吊顶、地板、刷白,趁着双十一买了些必用家具,两张床、空调和冰箱、电视机,还在二手市场淘了沙发、饭桌、衣柜等等,尽量能少花钱就少花,办完一套下来,也用了好几万。
住进新房后,他的生活质量也并没有因此而改善,反而生活的比以前还累了,月供像是永远拧不紧的水龙头,工资刚入账就被房贷吞噬大半,原本的资产增值幻想,变成了账面上浮亏的沉默成本。
02
房子,正在拖垮多少普通人的人生。
去年年底,凌晨三点的急诊室里,表姐攥着缴费单的手止不住发抖。她丈夫突发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可家里的银行卡里只剩下两千块——上个月刚付了新房首付,掏空了所有积蓄,还背上了三十年房贷,连应急的钱都没留。
“早知道不买房就好了”,她蹲在走廊里,声音里满是绝望,最后找双方父母应急,老人们急得团团转。
我认识一个河南的大哥,在吴江的城中村拼死拼活开了个早餐店,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和面,深夜十点才收摊,全年无休。
问他累不累,他苦笑着指了指不远处的高楼:“两个儿子,两套婚房,不拼命怎么行?”为了凑够首付,他卖掉了老家的宅基地,借遍了亲戚朋友,如今每个月要还近两万的房贷,压得他直不起腰。
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些被房贷捆绑的年轻人。
同事小林,名校毕业,原本有机会去一线城市发展,却因为父母坚持要在老家买房,只能留在家乡的小公司。
每个月工资刚发下来,一半就直接划走还房贷,剩下的钱要精打细算过日子。想吃顿火锅要纠结半天,想买件新衣服要等打折,曾经的诗和远方,如今只剩下“这个月房贷够不够”的焦虑。
有次同学聚会,他看着当年一起毕业的同学在大城市打拼得风生水起,忍不住感慨:“我不是输给了能力,是输给了一套房子。”
房子本应是遮风挡雨的港湾,可在现实压力下,却成了很多人的累赘和灾难。它掏空了几代人的积蓄,束缚了年轻人的梦想,让无数家庭陷入“为房所困”的循环。
我们总以为有了房子就有了安全感,却忘了安全感从来不是一套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家人健康、生活从容、有能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房子的意义:它是生活的居所,而不是人生的全部。与其被房贷捆绑一生,不如量力而行,给生活留一点喘息的空间。
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拥有多大的房子,而是房子里的人,过得轻松、自在、有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