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俩明明能打,可就是凑不到一块儿。
一个镇得住场子,一个冲得出去,结果各干各的,谁也没能把对方当成自己人,这是国军后来打成啥样的根子之一。
1946年那会儿,华东那边张凤集一战,真是叫人看了窝火。
胡琏带着整编第11师被围在村子里,打得死去活来。
人家可不是临时拼凑的队伍,这帮兵,是从抗战里硬杠出来的老部队,能打、能守、还能咬牙死撑。
可偏偏,就在这关键当口,邱清泉的第5军在边上迟迟没动作。
![]()
胡琏急了,电报一封接一封往外发,电话打不通,干脆用无线电直接喊人,但邱清泉那边就是迟迟不发主力上来。
你说这不是火上浇油吗?胡琏急得直骂,说你不救我,你还配当黄埔生?邱清泉也不示弱,回敬一句,你太胆小。
这一下,两人撕破脸,谁也不让谁。
可真要是看看当时第5军的部署,也不能说邱清泉完全没动。
他是动了,只不过留了太多的预备队,主攻的部队没冲上去。
这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关键是影响了整场战局的走向。
![]()
这事之前,他俩其实还真联合过一次。
龙堌集那战,刘伯承亲自上阵,指挥几个纵队打这两支国军的主力。
打得也不轻松,刘伯承后来都说,整11师和第5军这俩,确实是硬茬。
可惜,这种配合后来就没了,再也没看他们俩一起出现在主战场。
为啥?表面看,是国军高层的部署,说是要让强的部队带着弱的部队一块儿打,提升整体战力。
可真要细看,还是那点老毛病:派系斗争。
![]()
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愿意当配角。
强的带弱的本来没错,可一旦内耗起来,强的也打不出全力,弱的更是拖后腿。
整11师那会儿打得有多顽强?张凤集那战,晋冀鲁豫的几路纵队围着整11师打,一层一层地冲。
整11师不是一上来就摆大阵,而是主力藏在村子中间,外圈只是诱敌。
敌人一冲进来,他们就从四面八方反扑,打得解放军连连受挫。
刘伯承亲自到前线改战术,才勉强顶住。
再看邱清泉的第5军,打鲁西南、渡黄河北上,一路推进,速度快、反应也快。
可惜,整11师打南,邱清泉打北,俩人老是对不上节奏。
等到再凑一块儿,已经是土山集。
那仗打得也狠,华东野战军派了五个纵队围着胡琏的整11师打,打了个天翻地覆。
还是邱清泉带着第5军赶来救援,才把整11师从火堆里扒拉出来。
按理说,这俩部队既然一块儿能干事,为啥不一直抱团?高层知道他们能打,但还是把他们分开。
说是为了整体布局,说白了,还是怕他们合在一块儿不好控制。
东北那边也是一个老路数。
新1军、新6军,都是装备好、兵精粮足。
头一回合体打四平,打得东北野战军够呛。
可打完这仗之后,就被拆开了。
各打各的,气势全没了。
林彪正好抓住这个机会,各个击破,之后再也没打出那种气势。
你说这是不是冤?精锐部队非但没被好好用,还被当成了救火队,哪儿着火往哪儿扔。
整11师调来调去,打完鲁西南打苏北,接着又去大别山追刘邓。
第5军也是,从鲁豫来来回回跑,最后到淮海战役才又进剿总序列。
就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打出整块战场的优势都难。
再回来看当时的战略思路,那会儿国军还是一个劲儿地讲“收复失地”,哪儿丢了就去哪儿抢回来。
可问题是这仗不是打地盘,是拼家底。
你人心不稳、兵力分散,光顾着地盘,敌人打的是主力,怎么拼?
1947年那年夏天,华野分兵,给了国军一个绝好的机会。
要是当时能把整11师和第5军拉到一块儿,集中火力追着粟裕打,说不定真能打掉几个纵队。
可惜,国军还是老路数,分兵四处出击,主力南边一半、北边一半,最后什么也没打着。
胡琏后来调到金门,参与守岛,一仗成名。
邱清泉没那么幸运,成都一战后自尽,年纪轻轻就走了。
他俩的命运,也像他们的部队一样,没能再合在一起。
整11师最后一次亮相是在淮海战役,伤亡惨重。
第5军也没撑住,被围歼下场。
曾经的硬骨头部队,最后也是被拆得七零八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