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俄美公司正式成立后,沙俄在美洲的势力支点落定阿拉斯加。
从地理视角看,这片如今归属北美的土地,与沙俄亚洲领土东端仅隔35公里宽的白令海峡,尽管该海峡每年冰封期长达半年以上,却未阻碍沙俄的跨洲经营。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阿拉斯加的核心经济价值集中于皮毛贸易,也就是当地盛产的海獭、海狗等动物皮毛。这些产品在清朝权贵与欧洲上层社会中供不应求,一度成为利润丰厚的稀缺商品。
然而到1867年,沙俄却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将阿拉斯加出售给美国,这一看似费解的决策,实则源于其在东方找到了更具战略价值的替代目标。
![]()
俄美公司的经营困局:从暴利垄断到濒临破产
阿拉斯加的皮毛贸易并非始于俄美公司。1741年,丹麦探险家白令受沙俄委派抵达远东,意外发现海峡对岸的阿拉斯加,这片海域也因此以其名字命名为白令海峡。
1799年前,沙俄通过武力清除了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岛的原住民——包括印第安人、因纽特人与阿留申人,完成了对该区域的实际控制。
初期,这里的皮毛贸易由俄国民间商人主导,巨额利润很快引发沙皇与贵族阶层的觊觎。
1799年,沙皇牵头联合各大贵族出资组建俄美公司,将阿拉斯加及阿留申群岛的皮毛贸易纳入官方垄断,彻底取代了民间商人的地位。
![]()
公司运营初期凭借资源独占性获得可观收益,但随着皮毛产量激增,市场供需关系失衡导致价格持续下跌。为维持利润,俄美公司甚至采取极端手段,每年刻意销毁数十万张皮毛以调控市场,却仍难改颓势。
19世纪40年代后,阿拉斯加的皮毛资源因过度捕猎濒临枯竭,生态破坏导致原料供应锐减,公司利润大幅滑坡。
更致命的是,公司利润被贵族股东大量瓜分,导致运营资金严重短缺,陷入"营收下滑却持续分红"的恶性循环。
为求自保,俄美公司在1851年尝试涉足捕鲸业,却因缺乏经验铩羽而归;同时试图推动日本开港以拓展市场,终因日本闭关锁国且自身无力武力施压而失败。到19世纪中叶,阿拉斯加已从"摇钱树"沦为沙俄的财政包袱。
![]()
克里米亚战败的连锁反应:阿拉斯加的战略风险加剧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成为沙俄处理阿拉斯加问题的直接导火索。在这场战争中,沙俄被英法土联军击败,伤亡超过50万人。
沙皇尼古拉一世不堪重负自尽,黑海舰队全军覆没,被迫退出巴尔干半岛,克里米亚半岛也险些失守。新继位的亚历山大二世面临着王朝倾覆的危机,亟需收缩战线、集中资源稳定统治。
此时的阿拉斯加对沙俄而言已成为烫手山芋:
- 一方面,俄美公司连年亏损,需朝廷持续注资才能维持运营。
- 另一方面,阿拉斯加与英属加拿大接壤,战败后的沙俄根本无力抵御英军可能发起的进攻,而遥远的地理距离更让后勤补给与军事防御难以为继。
放弃阿拉斯加虽有违沙俄扩张传统,但保留这片土地的成本与风险已远超其价值。
不过,作为老牌帝国,沙俄绝不可能轻易舍弃领土而无补偿。在亚历山大二世看来,若能在其他地区获取同等价值的领土,出售阿拉斯加的决策才能被国内接受。
恰在此时,远东传来的消息为其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1858年,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迫使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署《瑷珲条约》,成功侵占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亚历山大二世闻讯大喜,将当地的海兰泡命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为"报喜城"),以彰显这一"功绩"。
但6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与阿拉斯加的171万平方公里仍有差距。两年后,沙俄驻华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再度施压清廷,签署《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两次割占累计获得超百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领土,终于让亚历山大二世有了向国内交代的资本,出售阿拉斯加的计划也随之提上日程。
![]()
外东北的独特价值:远超阿拉斯加的战略替代
沙俄之所以愿意以阿拉斯加换取外东北,核心在于外东北的综合价值远非阿拉斯加可比,这种优势体现在经济、战略、人口等多个维度:
首先,外东北是优质的粮食生产基地
经沙俄探险家勘探,外东北的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兴凯湖周边等区域拥有大片肥沃耕地,潜在可耕种面积更是远超阿拉斯加。
对长期依赖农业的沙俄而言,粮食产能是维系边疆稳定的关键。此前沙俄难以有效控制西伯利亚,核心瓶颈便是从欧洲运输粮食至远东的成本过高。
外东北的耕地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成为养活西伯利亚驻军与移民的"粮仓",为沙俄巩固远东统治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外东北实现了沙俄长期的战略夙愿
早在17世纪彼得一世时期,沙俄就觊觎黑龙江流域,却因当时清朝国力强盛而被阻挡在外兴安岭以北。
亚历山大二世通过不平等条约夺取外东北,不仅完成了先祖未竟的事业,更将沙俄的东部边界大幅南推。
为强化对该区域的控制,沙俄推出一系列移民政策:1861年《阿穆尔州和滨海州移民法令》规定,移民每户花300卢布即可获得100俄亩土地且20年免税;1881年更是免除移民的西伯利亚穿越路费,短短20年间吸引10万余人迁居远东,逐步夯实了统治根基。
最后,外东北是沙俄南下扩张的战略支点
19世纪末,沙俄将对外战略重心转向东方,提出"黄俄计划"图谋进一步南侵,外东北凭借其地理位置成为天然的前进基地。
沙俄在此建立的海参崴海军基地,更成为太平洋舰队的核心驻地,彻底改变了其在远东的军事布局。
相比之下,阿拉斯加气候严寒、耕地稀少,19世纪末人口仅数万人,既无法支撑大规模农业开发,也难以作为战略扩张的依托。
时至今日,阿拉斯加人口仅70多万,而外东北区域人口已达600多万,这种差距恰恰印证了当时沙俄决策的深层考量。
![]()
战略取舍背后的帝国逻辑
沙俄出售阿拉斯加绝非"亏本买卖",而是基于国力衰退与战略需求的理性取舍。
在克里米亚战败后,阿拉斯加的经济价值持续萎缩且防御风险陡增,而外东北的获取则在领土面积、经济潜力、战略位置等方面形成完美替代。
对沙俄而言,放弃寒冷贫瘠且难以掌控的阿拉斯加,换取温暖肥沃、可作为远东统治核心的外东北,不仅缓解了财政压力,更实现了对东方扩张的战略突破。
这一决策背后,既暴露了列强以武力掠夺弱小国家领土的侵略本质,也折射出近代帝国在全球博弈中"弃卒保车"的战略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