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道这个11岁小女孩竟吞下一块6厘米×3厘米大小的鹅卵石时,我们都惊到了!”泉州市第一医院儿科蔡金潮主治医师回忆起当时场景,仍难掩意外。
一块手掌心大小的光滑鹅卵石,为何会被孩子吞进肚子?又如何在不做手术的情况下安全取出?谜底背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急救,更是给家长们的重要警示。
惊魂一刻:把玩时石头滑落 径直掉入喉咙
一周前,欣欣(化名)被送入泉州市第一医院。此时,距离她误吞鹅卵石已过去整整一夜。
“照理说,消化道异物高发于五六岁以内的低龄儿童,11岁孩子吞这么大的异物,临床上并不多见。”蔡金潮医生介绍,通过与家长沟通得知,这是一场本可避免的意外。
事发当晚,欣欣躺在床上打电话,手里把玩着一块手掌心大小的鹅卵石。不料一个疏忽,石头突然滑落,径直掉入喉咙。孩子瞬间紧张呛咳,竟下意识地将这块石头直接吞入腹中!
察觉异常后,欣欣吓坏了,立刻告诉家长,家人连夜将她送往当地医院。急诊内镜医生尝试通过胃镜取石,但因石头体积过大、表面光滑,缺乏受力点,折腾了4个多小时仍未能成功取出。医生建议立即手术,可家长实在不愿让孩子小小年纪承受手术创伤,第二天便带着欣欣转诊至泉州市第一医院,甚至做好了“取不出就转去大城市”的最坏打算。
医者巧思:自制手套“保护套” 一小时成功取石
接诊后,医护团队第一时间为欣欣完善检查。“异物从上消化道进入后,有三个关键‘卡点’:食管上段可能压迫气管导致窒息,胃与十二指肠交界处的幽门因狭窄易嵌顿,若落入大肠与小肠连接处,就必须手术取出。”蔡医生分析,欣欣误吞已超过10小时,按常理异物应进入肠道,但因鹅卵石体积过大,卡在了胃内,这为内镜取石保留了可能性。
![]()
落入欣欣胃内的石头(医生供图)
然而,内镜团队很快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普通取石工具根本“抓不住”这块又大又滑的鹅卵石。“硬币这类扁平异物能靠异物钳夹住,小玻璃珠可通过取石网兜兜住,但这块鹅卵石完全没有着力点,不好夹取,用网篮圈套则会反复滑脱。”内镜医生团队反复研讨后,想到了一个“非常规绝招”——用无菌手套做“保护套+容器”。
医生先将一只无菌橡胶手套裁剪成袋状,通过内镜精准送入欣欣胃内,再将鹅卵石推入袋状手套内,最后小心翼翼地用异物钳钳夹收紧开口,将其取出。手套不仅解决了“抓不住”的问题,还能包裹住石头边缘,避免取出过程中摩擦损伤食管黏膜。仅用不到1小时,这块6厘米×3厘米大小、让所有人揪心的鹅卵石就被完整取出。
幸运的是,由于鹅卵石表面光滑,未对欣欣的消化道黏膜造成损伤。
![]()
从欣欣腹中取出的鹅卵石(医生供图)
科普延伸:儿童误吞异物高发 这些物品最危险
据了解,消化道异物是儿科门诊常见急症,80%~85%的上消化道异物发生于儿童,其中6月龄至6岁为高发年龄段,男孩略多于女孩。常见的异物包括鱼刺、硬币、纽扣电池、磁铁、玩具小零件等,70%~75%的异物会滞留于食管第一狭窄处,其次是胃和十二指肠。
“异物的类型、大小和位置,直接决定了症状和危险程度。”蔡金潮医生介绍,食管内异物常表现为吞咽困难、咽喉痛、干呕等,若压迫气管可能引发窒息;胃和十二指肠异物多无明显症状,但尖锐或腐蚀性异物风险极高。其中,纽扣电池有强腐蚀性,会快速腐蚀消化道管壁;磁性异物可能在肠道内相互吸引,导致肠壁坏死穿孔;尖锐异物(如回形针、鱼刺)的穿孔发生率高达15%~35%。
专家提醒:偏方不可信 预防是关键
“消化道异物大多可防,核心在于家长的日常监护。”泉州市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陈激文给出三点建议:
第一,收好危险物品。将硬币、纽扣电池、磁铁、小珠子、回形针等细小危险物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给孩子购买玩具时,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定期检查是否有小零件脱落。
第二,养成良好进食习惯。孩子进食时必须专人看护,避免边玩边吃、边跑边吃;进食过程中不训斥、不惊吓孩子,防止因哭闹呛咳导致异物误吞。
第三,控制食物种类。不给3岁以下儿童吃整颗坚果、硬糖、大块肉类、带骨鱼类等,吃鱼、吃鸡鸭时务必提前剔除鱼刺和骨头。
陈医生强调,一旦发现孩子误吞异物,切勿轻信“喝醋软化”“吞饭推送”等偏方,这些做法可能加重损伤。若孩子出现呼吸困难、剧烈腹痛、呕血等紧急情况,需立即就医;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尽快到医院检查,避免延误治疗引发严重并发症。
来源:海峡都市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