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海昏侯墓发现秦汉时期全本诗经”的话题登上热搜榜,有网友感叹“文科生的天塌了又塌”……
NEWS
![]()
不过,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表示,由于墓葬保存条件的限制,还不可确认能否一字不差保存下来,相关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
NEWS
![]()
实际上,早在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公布初期,学界就对简牍内容展开了系统整理与研究。由北大历史学系教授朱凤瀚主编的《海昏简牍初论》,即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专著。
这本书是目前对这批简牍最为系统的整理与解读之一:如《诗》可能是《鲁诗》,《春秋》经传与公羊家关系密切,《论语》是西汉中期的一个传本等。另外,有别于儒门易的数术书《易占》、出土文献中迄今内容最丰富的《孝经》说解也值得关注。
![]()
![]()
比起令人咂舌的丰厚陪葬品,海昏侯墓真正“无价”的,是竹简背后的文化与文明遗产。
1
海昏《诗》是失传千年的《鲁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齐、鲁、韩三家,分别出自齐人辕固、鲁人申培与燕人韩婴。三家诗一度并立为官学,后齐、鲁、韩三家先后失传,仅《毛诗》流传至今。那么,海昏侯墓出土的《诗》简究竟属于哪一家呢?
此次出土的《诗》简约一千二百枚,三道编绳,字数每简二十至二十五,虽多残断,但整体结构仍可辨识。据《史记》记载,鲁人申公以《诗》授徒,申公的再传弟子中有徐公、徐生,而昌邑王刘贺的老师王式正是二人弟子,曾亲授刘贺《诗》三百篇。由此推测,刘贺所学极可能即为鲁诗一脉。
![]()
■ 詩三百五扁(篇) 凡千七十六章 七千二百七十四言
(右为整简,左为局部放大)
海昏《诗》简的总目录保存较好,载有“《诗经》三百〇五篇”“《颂》丗篇”“《大雅》卅一篇”“《国》百六十篇”等篇目,与今本大体相近。更有趣的是,《大雅》《小雅》也以首句选字为组名,而“云汉十一篇”一组在《毛诗》中并无对应,此外显示篇章分组与《毛诗》次序与均有差异。
![]()
■ 海昏《诗》与《毛诗》的《小雅》篇目次序对照
此外,海昏《诗》与《毛诗》的异文,不限于假借字与异体字,也包括音义不同的字,有可能反映了诗义的差别。综合篇目结构、章句数量及注解体系等多项特征,学界普遍认为海昏《诗》即为失传已久的《鲁诗》。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学者区分各家《诗》,常侧重用字异同。但对比同为鲁诗的《熹平石经·诗》,会发现传抄过程中异体字、假借字不可避免,加之对字词理解各异,文本难免出现差异,且石经刻石前也可能做过规范处理。
![]()
■ 海昏《诗》与《熹平石经·诗》用字对照(举例)
总之,海昏简本《诗经》的出土,不仅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西汉《诗经》文本,也让尘封千年的“鲁诗”重新浮出地表,为汉代诗经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与想象空间。
2
海昏《论语》是
失传1800年的《齐论》?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汉简中,《论语》最受关注。现存《论语》竹简500多枚,大多残缺,但从较为完整的部分可知,每简24字,三道编绳,背面有篇题如“雍也”“子路”“尧”“智道”等,多以刮去竹青后题写。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代《论语》有《古论》《鲁论》《齐论》三本。今通行本是在《鲁论》《古论》基础上多次增删而成,而《齐论》自汉魏后即告失传。《齐论》与其他版本最大区别,在于多出“知道篇”“问王篇”。海昏简不仅保存有“智(知)道”篇题,还包括若干今本所无的内容,契合史书记载“齐《论》”的特征。
不过,将海昏《论语》简单归为“齐论”并不准确。学界指出,这一简本虽具“知道”篇,却无“问王”篇,显示其或处于齐《论语》形成的中间阶段——可能是在二十篇基础上,逐步吸纳其他孔门言行而成的复合形态。海昏《论语》的发现,提示汉代《论语》文本远较后世复杂多样,并非三大系统即可完全归纳。
![]()
■ 《智(知)道》篇题简
由于《论语》简出土时与一些性质不明的竹简混杂难分,字迹也相近。因而要厘清《知道》篇的结构、内容相当困难。 现在能够确知是《知道》篇内容的,首先是已经发表的含有“智道”篇题的一简,应是这一篇的首章。
![]()
■ 《智(知)道》篇首章
孔子智(知)道之易也,“易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此前学者已经指出,这段文字也见于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论语》残简,在《孔子家语·顔回》中又有化用本章后半部分的内容。《韩诗外传》中也有“孔子知道之易行”一语,可见此语在西汉流传颇广。
![]()
图|纪录片《简牍中国》
此外,海昏简本在字形、用词和章句方面与今本《论语》差异明显。例如,“政”作“正”,“能”作“耐”,“舊”作“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简本的内容更为顺畅,亦有独特异文。这些差异反映出《论语》在汉代的流传并非定本,文本演变过程充满变异和增删。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通行本)
……童子六七人,容(頌)乎近(沂),風(諷)乎巫□(雩),(滂)而䢜(饋)。子喟然曰:吾與箴也。(海昏《论语》)
■ 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的差异
总体来看,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简,不仅为研究失传已久的《齐论》提供了宝贵线索,也为理解汉代经学与儒家典籍的多样形态提供了全新视角。
3
海昏《易占》是不是《易经》?
在所有出土简牍中,最具争议和新意的,还包括一批以易卦占卜时日吉凶为主的竹简。
海昏侯墓这批简共六十四卦,六十五简(“归妹”有两简),大多保存完好。简文结构包含卦名、卦辞和彖辞三部分,内容和写法颇具特色。
首先,卦名的书写方式显示出“横线断连”表示阴阳爻,这种形式比以往所知的乐浪式盘更早,标志着从早期十位数字卦到后世传世《易经》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其次,简文中的卦辞并非传世《周易》的卦辞,而是直接释义,内容简短,多有同义反复之处。彖辞部分也与今本《周易》不同,主要描述卦象的构成、相配关系、所属干支与卦序,最终断定四时的吉凶,并配以动物名。
![]()
■ 海昏《易占》中的“乾”卦
先讲某方某数“饺”某方某数,“饺”表示相配。
简文所见动物,有些见于十二属(后世叫十二生肖),有些见于三十六禽,还有一些两者均未见。十二属,简文有蜼无猿、猴,未见犬、狗,其他都有。三十六禽,简文除与十二属重合的动物,还有蟹、豹、 蛟、鱼、鴈、豺、狼。
以往认为三十六禽体系始于隋唐,实为十二属的补充,但海昏侯简显示,早在汉代之前,动物体系就非常丰富,十二生肖的归类尚未完全定型,极有可能是在更大范围动物中不断筛选演变而来。
![]()
图|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十二生肖俑
通过与双古堆汉简、马王堆帛书等出土资料对比可以看出,这类《易占》文献属于将《周易》用于历日和占卜的象数易体系,而非儒家所重的义理易。《易占》只有卦名、卦序,无经文和传文,性质上更接近历法与卜筮书,而不能简单等同于我们熟知的《易经》。
![]()
■ 卦序24,䷗,晨(震)下巛(坤)上,復(復。復)者,反也。彖:西方七餃東方八,辛酉,上經廿四,孟秋毋隻(獲)吉,正月、二月凶。
![]()
你之前关注过海昏侯墓的简牍吗?
其中的什么发现令你印象深刻?
你最希望从中了解到什么内容?
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
这本读懂海昏简牍的第一本书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扫码领券后折合5折优惠
-End-
观点资料来源:市场运营中心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聆听海昏简牍字字千金的倾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