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陈长丽
11月16日,作为中国科学院第八届科学节·武汉专场暨2025年湖北省科普嘉年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六级职员,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李勃受邀做客武汉植物园“楚杉科普讲堂”。
他以《〈诗经〉里的动植物》为题,通过解读先秦诗歌中的生态意象,带领观众走进一部跨越三千年的“自然笔记”,引领大家感受中华文明与自然万物的深刻联结。
![]()
周江涛 摄
科学视角下的诗经博物志
李勃以《诗经》为线索,揭示了先秦先民对动植物的细致观察与情感寄托。他提到,《诗经》用最朴素的文字记录古人对自然的讴歌,其中提及的动植物不仅是文学意象,更是古代生态系统的缩影。
讲座从《曹风·蜉蝣》切入,通过蜉蝣“朝生暮死”的生命周期,引申其作为水质指示物种的科学价值,并展示其幼虫在水中的生态作用。
李勃强调了《诗经》中植物的文化象征意义,并加入了科学视角的解读。
例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实为芦苇与荻草,二者虽同属禾本科,但形态、用途迥异:芦苇叶宽而中空,荻草叶窄而坚韧,古人曾以其造纸、编席、入药,甚至用于湿地修复。
此外,《周南·桃夭》以桃花赞美女性,还揭示了桃原产中国的科学事实——距今260万年的“昆明桃”化石印证了其中国起源,而全球超六成桃品种源自中国选育。
![]()
周江涛 摄
动植物背后的情感与智慧
“诗可以兴、观、群、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李勃引用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指出古人在《诗经》中通过自然意象传递情感和智慧。
例如,《唐风·椒聊》以花椒多籽寓意子孙繁衍,而花椒挥发油中的300余种芳香成分,使其成为古代祭祀与香薰的重要原料;《卫风·木瓜》中的“木瓜”实为贴梗海棠果实,与外来物种番木瓜迥然不同,体现了古人以物寄情的独特表达。风雅飘逸的芦荻,寄托情思的艾草,形容美貌的桃花,象征多子的花椒,表达爱情的芍药,《诗经》中的诗意植物,是先民将草木之姿与生命情怀相融的绝美诗篇。
在动物篇中,蟋蟀与螽斯成为重点案例。李勃引用《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说明古人对蟋蟀习性观察入微,其鸣声成为唐代诗人寄寓秋思的重要意象。螽斯因强大的繁殖力被奉为“生育象征”,全球逾6100种螽斯的拟态与鸣叫机制,展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奇妙。
讲座中,李勃巧妙融合《诗经》诗句与动植物科学知识。从《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的艾草,到《卫风·伯兮》“焉得谖草”的忘忧萱草,每一种植物既是文学意象,也是古人生活智慧的载体。
讲座尾声,李勃强调,自然教育的核心在于以自然为载体,培养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他坦言:“《诗经》告诉我们,自然与人本是一体。今天,科学与人文的对话,正是对祖先‘道法自然’智慧的延续。”通过这场讲座,大家不仅重新认识了《诗经》的科学价值,更体会到中华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内涵。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