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中这千古流传的诗句,勾勒出秋日水边朦胧清雅的意境。
很多人好奇,诗中的“蒹葭”究竟是什么植物?
![]()
其实它是在农村很常见的一种植物,在农村田埂、河岸随处可见,常被当作杂草拔除,殊不知这株承载着千年诗意的植物,竟是浑身是宝的“实用派”。
这种植物的学名叫荻,你们可认识呢?今天就来聊一聊荻草,你家乡也应该有,很多公园也有,只是多数人不认识而已!
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是禾本科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与芦苇有些相似,却有着独特的植物特征。
有人常把两者搞混了,实际上它们的区别也很明显的,古人的分辨方法也简单:荻茎实心、花序黄白,芦苇茎中空、花序分叉!
另外在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也有记载:“强脆而心实者为荻,柔纤而中虚者为苇”就概括出了这二者形态差异!
![]()
它的地下长着发达的匍匐根状茎,上面布满鳞片,每个节处都能生出粗根和幼芽,这让它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和扎根能力。
地上植株高大挺拔,茎秆节部生有细密柔毛,叶片扁平宽阔,呈线形,微风拂过便掀起层层绿浪。
每年8到10月,荻会抽出疏展的圆锥花序,呈伞房状排列,主轴光滑无毛,小穗线状披针形,成熟后带着淡淡的褐色,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雅致。
荻的生长适应性极强,偏爱湿润环境,常见于河岸、湖边、沼泽地及田埂湿地,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广泛分布。
![]()
无论是肥沃的河滩淤泥,还是贫瘠的沟边荒地,它都能顽强生长,凭借发达的根系牢牢抓住土壤,形成成片的荻草丛。
农村人见它长势旺盛,常担心它抢占农作物的养分,会把它当杂草砍掉,或者是直接用火烧掉,却不知这正是它守护生态的独特方式。
荻的生态价值首屈一指。它的根茎横向蔓延,交织成密集的“地下网络”,能牢牢固定土壤,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在河岸、堤坝边种植荻,就像给水土装上了“防护网”,既能固沙护堤,又能净化水质,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改善湿地生态环境。
![]()
成片的荻草丛还是鸟类、昆虫的天然栖息地,为麻雀、野鸭等提供觅食和栖息的场所,维系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作为《诗经》中的“诗意植物”,荻的药用价值也早已被古人发现。
《本草拾遗》记载,荻性凉,味微甘,具有祛暑解表、利尿解毒的功效。
炎炎夏日若中暑不适,可取荻的幼嫩茎叶煮水饮用,能缓解暑热症状;它还能治疗感冒、尿路感染等病症,外用时可止血,对轻微外伤有辅助治疗作用。
除此之外,荻的经济价值也不容小觑。成熟的荻秆质地坚韧、纤维丰富,是优质的造纸原料,用它造出的纸张质地柔韧、吸水性强;
![]()
在农村,荻秆还被用来盖房,晒干后编织成草帘、坐垫等生活用品,既环保又耐用。
早春时节的荻芽和幼株,鲜嫩多汁,是牛羊喜爱的饲料,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
就连秋冬枯萎的荻秆,也能当作燃料,燃烧充分且污染小,真正做到了“全身是宝”。过去农民也用它来烧火,火势旺得很!
如今,当我们再次读到“蒹葭苍苍”的诗句,再看到田埂边的荻草丛,便不会再将它当作普通杂草。
这株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植物,既有着诗意的浪漫,又有着实用的内核,用生态、药用、经济等多重价值,默默回馈着自然与人类。
下次在野外遇见荻,不妨停下脚步,感受这份来自《诗经》的诗意与自然的馈赠。你们认识荻了吧,以后就知道蒹葭是何物了,别在把它当杂草了,实际上它的花卉也是可以用来插花的,染色以后更漂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