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一楼,100余名师生代表参与由市林湿局、市林湿服务中心创办的湿地讲堂暨芦蒲自然教育课堂活动。这场以“自然教育+生态实践”为核心理念的科普活动,将湿地水鸟保护知识与非遗苇编技艺巧妙融合,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沉浸式感受辽河口湿地魅力与地域文化底蕴,为芦苇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新赛道”注入青春力量。
“辽河口湿地是全球黑嘴鸥最大繁殖种群栖息地,我们通过多年生态修复,让黑嘴鸥种群数量实现稳步增长……”市林湿服务中心人员以“对水鸟保护的理解及盘锦水鸟保护成功案例分享”为题,用生动的图片、详实的数据展开科普讲座。从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价值到水鸟迁徙的神奇旅程,从黑嘴鸥保护的艰难历程到如今的丰硕成果,一个个鲜活案例深深吸引着在场学子。
![]()
唐恒指导学生进行非遗苇编创作。
科普讲座结束后,小亮沟苇艺草编非遗手工坊的唐恒带来了生态实践手工编织环节。“芦苇不仅是湿地的生态屏障,更是我们盘锦人的宝贝疙瘩,用它编织的工艺品既环保又美观。”唐恒手持芦苇秸秆,熟练演示着技法,不一会儿,一只小巧玲珑的芦苇鸟雏形便呈现在大家眼前。
![]()
学子们专注地创作。
学子们跃跃欲试,在唐恒的指导下,纷纷拿起金黄的芦苇秆动手创作。来自云南的晋曼专注地调整着,指尖翻飞间,芦苇秆逐渐成型:“第一次接触苇编技艺,太神奇了!没想到平时在湿地里常见的芦苇,能变成这么精致的工艺品,我要把编好的芦苇鸟带回家,让家人也看看盘锦的特色非遗。”
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安徽的赵天慈和新疆的努尔扎伐木·阿不来提分享对湿地生态的热爱与对非遗文化的喜爱。“黑嘴鸥保护的故事太感人了,我也要成为湿地保护的宣传员。”“我已经拍了视频发给家人,希望他们来盘锦看湿地、观候鸟、学苇编。”外地学子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活动不仅深入了解了辽河口湿地的生态价值和水鸟保护成果,更感受到了非遗苇编技艺的独特魅力。
来源:辽河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