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近期,江西鄱阳湖迎来南迁候鸟,在鄱阳湖南矶湿地,目前共监测到越冬水鸟30种,总数达到10万羽次。
白鹤、白枕鹤、东方白鹳、小天鹅、鸿雁等珍稀候鸟聚集在湖面上,在水天之间形成一道独特的生态风景。
![]()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巡护员 金鑫:我们南矶湿地是在今年9月底第一次监测到越冬水鸟,预计12月份会迎来候鸟迁徙高峰期。
![]()
今年,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前采取了管水控水措施,湿地内水量丰盈、浅滩湿地交错显露,为候鸟栖息觅食提供了合适的空间。
![]()
此外,湿地管理部门还联合周边乡镇,及时调整巡查范围,增加执法人员,加大巡查力度,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巡护员 彭杏扬:现在交通方便,候鸟来了之后,前来观鸟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劝导游客文明观鸟,不要踩踏湿地,给冬候鸟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栖息环境。
![]()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是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线路上的重要节点,每年有包括白鹤、大雁等20多万只候鸟来到这里越冬栖息。
天津:废苇重生 探索湿地保护新路径
湿地是候鸟迁徙过程中的重要生态廊道,而在湿地的治理和养护中,过高过密的芦苇常被看作是鸟类安全和湿地生态的一大隐患。今年的候鸟迁徙季,天津市宁河区就利用创新手段,将曾经的“芦苇”大麻烦,变成了如今的绿色“新资源”。
进入11月,宁河区6万多亩芦苇随风摇曳,遍布于稻田与湿地之间。看似诗意的景致,却隐藏着生态隐患。
![]()
天津市七里海管委会生态保护管理科科长 刘静:过高过密的芦苇,对于鸟类来说会遮挡它们的视线,如果它们不慎飞进去的话,水过深或者有危险物,鸟类就有受伤或者丧命的可能。同时,到了冬季,大量芦苇对我们来说还存在着很大的防火压力,一旦这个成片的芦苇连片起火,灭火是非常困难的。
每年,七里海湿地保护区都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设备来清理芦苇。更棘手的是,如果清理不及时,芦苇在水中腐烂,将引发连锁生态问题。
![]()
天津市七里海管委会生态保护管理科科长 刘静:芦苇作为有机物,腐烂时会被水中微生物分解,然后这个过程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生生物比如鱼虾的一些缺氧死亡,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也间接影响了鸟类的食物链。而且分解过程中,芦苇体内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释放到水体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极易引发蓝藻等大量繁殖,从而恶化水质。
![]()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今年宁河区引进了一家用芦苇制作环保板材的企业。这家企业不仅能够承担起收割大片芦苇的工作,还能将芦苇变废为宝。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采用天然芦苇与环保胶黏剂,通过连续平压设备制成板材,以苇代木,每年可减少约60万棵大树的砍伐。目前,企业已与天津各区签约收割十多万亩芦苇。这种规模化、资源化的处理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芦苇堆积对湿地生态和候鸟栖息的威胁。
![]()
近些年,宁河区依托七里海湿地金字招牌,赋能农业生产模式创新,发展稻蟹混养、林下养殖等业态。例如稻蟹混养模式中,稻田不使用化肥农药,既保证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又维持了湿地水质清洁,为候鸟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觅食场所。这些生产实践始终将候鸟保护纳入环节设计,与湿地生态系统形成良性互动。
![]()
截至目前,宁河区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已突破150亿元。曾经的芦苇困境,如今化作净化水土、滋养生灵的绿色财富。不仅筑牢了候鸟的温馨家园,更让守护湿地的居民真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