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7 日,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实验小学滨河校区的美术教室里,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排列整齐的梨木板上。五年级学生陈鹏宇握着彦涵先生曾使用过的同款木刻刀,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雕琢着线条,木屑随着刀锋的起落簌簌落下,一幅描绘家乡水晶开采场景的版画母版逐渐成型。再过几天,就是 11 月 20 日 “国际儿童日”,这群平均年龄 10 岁的孩子,正用最质朴的艺术表达,向这位从东海走出的版画大师致敬,也向世界展示中国少儿版画的独特魅力。
![]()
在这间充满松香气息的教室里,墙面贴满了色彩明快的版画作品:有再现延安军民合作场景的红色主题创作,有描绘东海水晶节盛况的现代题材作品,也有充满想象力的童话世界刻画。很难想象,这样专业的艺术氛围,已经在东海县的校园里弥漫了四十余年。从 1984 年彦涵先生第一次回到家乡手把手教授木刻技艺开始,这把承载着革命精神与艺术初心的刻刀,就在一代又一代东海少年的手中传递,最终孕育出每年十万余件作品、五千余项国际国内大奖的丰硕成果,让 “东海少儿版画” 成为与 “水晶之都” 齐名的文化名片。
![]()
一、烽火淬炼的艺术初心:从延安 “新门神” 到家乡育苗人
东海县富安村的田间地头,至今还流传着彦涵先生的故事。这位 1916 年出生的艺术巨匠,1938 年怀揣着救国理想,徒步 11 天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开启了木刻生涯。当时物资匮乏,颜料和宣纸稀缺,山里随处可见的梨木疙瘩成了他的创作载体,一把刻刀便是他的战斗武器。在太行山敌后抗日根据地,彦涵以战士和画家的双重身份,用版画记录着军民同心的抗战岁月。1944 年创作的套色木刻《军民合作 抗战胜利》,将传统门神画的程式化风格与抗战宣传相结合,把八路军战士和民兵塑造成守护百姓的 “新门神”,贴满了大江南北的千家万户,甚至被中国美术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等收藏。
![]()
周恩来总理曾将彦涵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连环画赠予美国记者,这份饱含中国军人宁死不屈精神的艺术作品,后来被美国《时代》周刊印成袖珍本,鼓舞了反法西斯战场上的无数士兵。在彦涵的创作生涯中,人民始终是核心主题。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 32 位牺牲战友的姓名,太行山老乡用生命保护他儿子的恩情,让他将儿子的名字改为 “四年” 以作纪念。“你不要去画风花雪月,而要画沧海桑田”,地下党员陈佛生的这句话,影响了彦涵的一生。从延安窑洞里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胜利渡长江》浮雕,再到 92 岁高龄时为汶川地震创作的《生死关头》,他的作品始终植根于人民土壤,洋溢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热爱。
![]()
改革开放后,功成名就的彦涵始终牵挂着家乡的文化建设。1984 年,他回到东海举办版画展,看到家乡孩子对艺术的渴望,便主动提出教授木刻技艺。在县文化馆的简陋教室里,他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握刀、运刀,耐心讲解阳刻技法的精妙,鼓励辅导教师们深耕少儿美术事业。“还有什么比受到青年的肯定更好呢?未来就是属于他们的,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时代”,彦涵先生的这句话,成为东海少儿版画教育的精神指引。此后,他又分别在 1986 年、1990 年两次回乡,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作思路,为家乡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
在彦涵先生的感召下,东海县实验小学于上世纪 80 年代率先开设版画教学班,成为全县首个少儿版画教育基地。滨河校区作为学校教育集团的核心组成部分,完整承接了这一特色教育传统,将彦涵的艺术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如今,在学校的版画陈列室里,还珍藏着彦涵先生当年使用过的刻刀、木板和手稿,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物件,时刻提醒着师生们:这门艺术不仅是技巧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
![]()
二、“百千万” 工程的深耕之路:让版画教育遍地开花
“刻刀要垂直,线条要果断,就像彦涵先生说的,艺术创作要有坚定的信念”,在东海县少儿版画活动中心,辅导教师陆利红正在给孩子们示范木刻技巧。这位刚刚指导学生刘御辰斩获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的教师,是全县 900 余名专业版画辅导教师中的一员。而这背后,是东海县坚持了十余年的少儿版画 “百千万” 工程 —— 打造 100 个版画教育基地、培养 1000 名辅导教师、发展 10000 名小作者。
![]()
这项工程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起初,不少学校缺乏专业师资和设备,家长也对 “孩子学版画影响学习” 心存疑虑。为破解困境,东海县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动,成立少儿版画活动中心,统筹全县资源。从 2008 年至今,中心已举办二十四期辅导教师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版画家授课,内容涵盖版画理论、创作技巧、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同时,通过 “师徒结对”“校际交流” 等形式,让优秀教师带动乡村学校发展,仅南辰中学这样的乡镇学校,就通过中心赠送的版画机,培养出了一批热爱版画的学生。
![]()
东海县实验小学滨河校区的做法颇具代表性。学校将版画纳入校本课程,从一年级开设兴趣班,二年级组建社团,三至六年级开展系统教学,形成了循序渐进的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基础技法训练,又鼓励学生融入生活体验。春天,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用版画记录麦苗拔节的生机;秋天,他们描绘水晶市场的繁华;节日里,他们创作反映民俗风情的作品。这种 “从生活中来,到艺术中去” 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的创作始终充满生命力。
![]()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展示平台,东海县连续举办八届全国少儿版画双年展,并组织优秀作品全国巡展。滨河校区的学生作品不仅走进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美术馆,还远赴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展出,获得英国少儿文化访问团的高度评价。“以前觉得版画就是刻木头,没想到能让外国人看到我们家乡的样子”,六年级学生张潼媛的作品《水晶之恋》曾在巴黎展出,这件用套色木刻表现东海水晶开采场景的作品,以独特的东方美学打动了国际评委。
![]()
如今,“百千万” 工程已初见成效:全县已设立 20 个少儿版画创培基地,9600 余名小作者常年参与创作,每年新增作品十万余件。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文化氛围的浸润。在东海,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学习版画不仅没有影响孩子的学业,反而培养了他们的专注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有家长坦言:“孩子以前做事毛躁,学了版画后,能静下心来刻好每一刀,这种耐心也用到了学习上。”
![]()
三、艺术与公益的双向奔赴:让每颗童心都有栖息之地
2025 年 6 月,东海少儿版画 “海生草” 公益版画班如期开班,50 余名留守儿童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优秀作品展、分享读书心得、创作专属版画。晓妍是公益班的老学员,她指着一幅描绘丰收景象的版画告诉记者:“这就是我老家秋天的样子,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我用刻刀把家乡画下来,想他们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自 2015 年启动以来,“海生草” 公益版画班已累计服务千余名困境儿童,通过 “六个一” 公益服务 —— 一次艺术鉴赏、一节技法课程、一场作品展示、一本爱心图书、一次交流活动、一份成长礼包,为孩子们搭建了交流成长的平台。
![]()
在公益班的课堂上,艺术成为治愈心灵的良药。留守儿童小宇曾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第一次接触版画时,连刻刀都握不稳。辅导教师发现他对线条敏感,便耐心引导他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刻起。渐渐地,小宇爱上了版画,他的作品多以星空、海洋为主题,充满了对远方的憧憬。“刻版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探险家,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如今的小宇不仅变得开朗自信,还在省级比赛中获奖,作品被收录进《东海少儿版画优秀作品集》。
![]()
公益版画班的志愿者中,既有退休的美术教师,也有在校大学生,还有各行各业的版画爱好者。郭锦珠是 1984 年彦涵先生亲自辅导的第一批小作者,如今她既是在职美术教师,也是公益班的常客。“当年彦涵先生免费教我们学版画,现在我也要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郭锦珠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感受到艺术的温暖。除了线下教学,公益班还开通了线上课程,让偏远乡村的孩子也能学习版画技艺。
![]()
艺术的力量不仅限于心灵慰藉,更能改变命运。来自山左口乡的女孩李悦,因家庭贫困险些辍学,在公益班接触版画后,展现出过人的天赋。辅导教师为她申请了专项资助,鼓励她坚持创作。2024 年,她的作品《希望的田野》在全国少儿版画大赛中获得金奖,这份荣誉让她重拾信心,也让家人看到了希望。如今,李悦不仅顺利升学,还立志将来成为一名版画教师,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孩子。
![]()
“海生草” 公益版画班只是东海少儿版画公益事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海县还将少儿版画与乡村振兴、文化惠民相结合,组织小作者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 “版画送温暖” 活动;将优秀作品制作成文创产品,所得收益用于公益班运营。这种 “艺术反哺社会” 的模式,让少儿版画不仅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更成为传递爱心、凝聚力量的纽带。
![]()
四、传承中的创新:让传统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在彦涵先生的创作理念中,艺术始终要跟随时代步伐。东海少儿版画的发展,也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并行。传统木刻技法是根基,而现代题材和多元形式则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
在创作题材上,孩子们的视野不断拓宽。除了传统的红色主题、家乡风貌,他们还将目光投向科技发展、环境保护、校园生活等现代主题。滨河校区学生刘御辰的获奖作品《逸彩时光》,就以城市夜景为背景,用抽象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表现新时代的繁华,这件作品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脱颖而出,彰显了东海少儿版画的创新活力。还有学生以垃圾分类、新能源汽车为题材进行创作,让版画成为记录时代发展的载体。
![]()
在表现形式上,东海少儿版画打破了单一木刻的局限,融合了剪纸、拓印、综合材料等多种元素。有的孩子在版画中加入水晶碎屑,体现家乡特色;有的运用套色、拼贴等技法,让作品更具层次感。东海县版画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更是让少儿版画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孩子们的优秀作品被制作成装饰画、笔记本、书签等文创产品,成为国内外政要的馈赠礼品、艺术品投资者的藏品,既提升了少儿版画的影响力,也为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版画教育焕发新的活力。东海少儿版画活动中心正在开发线上教学平台,制作技法教程、作品赏析等课程,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更多地区。同时,通过 VR 技术还原彦涵先生的创作场景,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大师风采。“以前学版画只能靠老师手把手教,现在通过网课,我能看到不同老师的技法示范”,乡村学生王梓轩说,线上平台让他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
与专业艺术院校的合作,为东海少儿版画注入了专业力量。近年来,东海县与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立 “名师工作室”,邀请高校教授定期指导教学和创作。高校师生还与小作者们共同开展创作项目,将专业理念与童真创意相结合,推出了一批高质量作品。这种 “校地合作” 模式,既提升了东海少儿版画的专业水平,也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接地气的创作素材。
刀锋不息,童心不朽
2025 年 11 月 20 日,“国际儿童日” 当天,东海县少儿版画优秀作品展在县美术馆开幕。展厅里,陈鹏宇的《水晶开采图》、张潼媛的《家乡年味》、刘御辰的《逸彩时光》等作品整齐陈列,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孩子们穿着红色马甲,自信地向参观者讲解自己的创作理念,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与彦涵先生一脉相承的执着与热爱。
从延安时期的烽火岁月到新时代的和平年代,从彦涵先生的单枪匹马到万余名少年的集体接力,东海少儿版画的发展历程,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也是一次艺术教育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刻刀不仅是创作工具,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文化自信的载体;版画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孩子们表达心声、记录成长的方式。
正如彦涵先生所说:“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要反映时代精神。” 东海的少年们,用稚嫩的双手握着刻刀,既刻下了家乡的美景、时代的变迁,也刻下了自己的梦想与未来。每年十万余件作品,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五千余项大奖,是他们对艺术的坚守。而这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默默耕耘,是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更是彦涵先生艺术精神的生生不息。
刀锋映童心,艺术永流传。在东海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这把承载着初心与使命的刻刀,还将继续传递下去,让更多少年儿童在版画艺术中启迪智慧、提升素养,让 “东海少儿版画” 这张文化名片,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而那些刻在木板上的童真与热爱,终将成为照亮孩子们一生的精神力量,也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写下最动人的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