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出自东汉书法家、文学家崔瑗的《座右铭》,意思是持之以恒践行正确之事,久而久之成果自会芳香四溢。此语用来鼓励人们在学习、工作或自我提升中保持恒心,强调“坚持”是实现质变、收获成果的关键。
“铭”是我国古代一种固有文体,座右铭就是置于座右随时都能看到的铭文。崔瑗这篇《座右铭》是中国文学史上首篇以“座右铭”命名的作品。全文为:“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文中凝练了儒家仁德与个人修养的精髓,表达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其中“谦抑、仁德、感恩、务实、柔韧、节制、坚持”,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气质和高尚品格。
崔瑗年轻时因意气用事铸成大错,后来写下这段文字置之座右,警戒自己要加强修养,切莫再犯错。经过多年艰苦磨砺,崔瑗逐渐成熟,他始终坚定理想坚守道德并勇于身体力行,学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崔瑗的努力上进逐渐被认可,40多岁时被任命为汲县(今河南卫辉市)县令,他勤政爱民,带领治下百姓开垦稻田、修缮水利,百姓为此作歌称赞。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点明了所有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此句以“芬芳”比喻品德的馨香,唯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实践,才能内化为品格,自然而然散发出人格的芬芳。
中国人自古深谙这样的道理,坚信持之以恒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秘诀。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强调在困顿中保持品德操守的重要性。
颜回是孔子极为器重的弟子,他长期坚守仁德之道,其恒心和毅力是孔门其他学生的楷模。《论语》中记有孔子对他由衷的赞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何以能做到“不改其乐”?孔子一语道破:“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颜回的心能长久地不离开仁德,而其他弟子仅能短时间内做到。颜回之乐不在物质财富,在他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与坚守。从孔子的言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儒家对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颜回这种即使身处困境也始终坚守仁德的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是孔子极为推崇和欣赏的。
苏秦苦读锥刺股,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王羲之洗笔成墨池……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日积月累方显其真。每个人在思想养成和事业发展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默默耕耘,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人生自会绽放出光彩和芬芳。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赵美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