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最先进航母”被自家媒体打脸,尴尬不止一点点。
“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母”,这是美国给“福特号”贴的标签。从下水那一天开始,它就被赋予无数溢美之词:新一代核心战力、技术革命的象征、海上绝对优势的压舱石。
可就在这个光环还没散,美国媒体《国家利益》突然扔出一句话:福特号居然不能弹射F-35C。

这美国自家主流军政媒体的“亲口承认”。更离谱的是,他们给出的理由居然是——福特号造得太早,F-35C还没定型,所以适配不了。
福特号从技术奇迹到现实笑话,只用了短短几年
福特号航母的排水量超过10万吨,舰岛更小、飞行甲板更宽,采用了全新的电磁弹射(EMALS)和电磁拦阻系统(AAG),号称能弹射更多架次、效率更高、维护成本更低。
按照美军一贯的宣传风格,这艘航母本该成为“未来几十年海上作战的标杆”。
但现实呢?从2017年服役至今,福特号几乎成了“问题航母”的代名词。不是系统故障,就是调试失败,要么就是维修拖延。最荒唐的是,它至今没有一次完整的实战部署经历。
每次出海,不是演习,就是测试;每次测试,不是弹射失败,就是系统宕机。
![]()
这次的“不能弹射F-35C”更是让人震惊。要知道,F-35C可是美国为航母量身打造的五代隐身舰载机,是整个舰载打击系统的重要一环。结果主角上台了,舞台却没准备好?
更现实的问题是,F-35C的着舰速度、重量和电子系统要求都比F/A-18更高,对弹射和拦阻系统的性能要求也更严苛。
而福特号的EMALS系统在高频弹射时,会导致供电系统过热,甚至触发停机保护。AAG同样问题不断,拦阻系统在面对F-35C时,吸能过度或不足,导致着舰不稳定。
说白了,福特号是被“先进”拖累的。它太强调科技感,太追求突破性,反而把最基础的“可用性”给忽略了。
如果说一两项高科技难以成熟还能理解,那连核心战机都不能上舰,这就不是“技术难题”,而是“战略短视”。
![]()
美国航母的技术包袱
在这次“福特号事件”之前,美国海军已经多次因为航母部署问题引发争议。比如,“卡尔·文森号”在2022年成功部署F-35C,说明老航母通过改装完全能适配五代机。而“林肯号”“华盛顿号”也都陆续完成了对F-35C的兼容升级。
反观福特号,号称“为F-35C量身打造”,结果连弹射都做不到。这不是“造得早”的问题,而是设计思路根本没围绕实战展开,而是围绕“自我突破”在造梦。
更现实的是,这样的“高科技船坞”已经开始影响美国在全球的战略调度能力。
比如这次中东局势升级,美军迅速向波斯湾和地中海调集战力,福特号也被临时拉去支援以色列。但因为不能搭载F-35C,只能依靠F/A-18E/F撑场,这种“代际落后”的配置,在面对伊朗这种大国潜在冲突中,打击效果显然打了折扣。
![]()
更讽刺的是,为了弥补航母打击力量的缺口,美军不得不在中东部署超过46架空中加油机,同时调动F-22、F-35等战机前出部署。
这种临时拼凑的组合,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还暴露出美军对“航母+五代舰载机”体系依赖过重,一旦这个体系出问题,整个战略部署就像被抽了脊梁骨一样。
而这还只是第一层影响。更深层的是:全世界都在看着美国怎么解决“福特号”的尴尬。
一旦这个问题不能快速解决,那美国对外军售、军力投送能力、“全球部署可信度”都会受到实质影响。而且,别国也会开始怀疑:你们是不是过于依赖技术幻觉,忽略了战场现实?
美军装备思维的“病根”

回头看福特号的问题,其实并不只是一个舰载系统的问题,而是美国军工体系和军方决策机制长期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
美军在过去几十年一直享受着“技术代差”的红利,凭借领先两代的装备碾压对手。但这种思维逐渐演化成了“只要我先进,就一定能赢”的逻辑。这种思维的最大问题是,忽略了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和适配性。
以福特号为例,电磁弹射系统本身没错,概念先进、效率高,但问题是,它的成熟进度远远跟不上F-35C的部署节奏。结果就是,航母造好了,战机也造好了,彼此却用不上。
更糟的是,这种“互不兼容”问题并非个例。美军在F-35、朱姆沃尔特驱逐舰、福特号航母等多个项目中,都出现了“单项领先但系统崩盘”的现象。
其次,是军工体系与军方之间的“反向依赖”。
![]()
本应由军方主导实战需求,但在现实中,很多项目反而由军工企业主导方向。军方提需求,企业给出“技术最先进”的解决方案,然后军方被迫围绕这个方案进行战术适配。
这种“本末倒置”的合作模式,导致很多武器装备并不是为了战场实用性而造,而是为了“技术亮点”而存在。
福特号的问题早在内部测试阶段就暴露无遗,但美军高层始终不愿放缓部署节奏,也不愿降低技术指标接受“保守方案”。因为这艘航母承载的不只是技术意义,还有政治象征意义。一旦承认它“无法弹射F-35C”,那就是对整个军工体系的否定。
所以直到2025年10月,美媒才“偷偷”承认这个问题,还是在一篇中东局势分析文章里“顺便提一句”,生怕太多人注意。
中东局势紧张,美军用老装备打新仗
![]()
把这个问题放到当前的中东局势中看,其实更容易理解美国的焦虑。
从6月以色列发动对伊朗的突袭开始,整个中东的安全局势就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伊朗迅速反击,以色列全国进入战备状态,双方导弹来回飞,直到美国派出B-2轰炸机精准打击伊朗核设施,局势才在6月底短暂降温。
但这场“停火”,很多人都看得明白:只是暂时按下暂停键,下一轮冲突随时可能爆发。
果不其然,到了10月,美军开始大规模转移战机、加油机、预警机至中东。福特号也从北约演习中抽身,火速赶往地中海。一切都在指向一个可能:美以正在为第二轮对伊朗的联合打击做准备。
但问题是,这次的“准备”并不完整。
![]()
福特号的F-35C上不了舰,只能临时上大黄蜂;F-22、F-35虽然先进,但部署范围受限;空中加油机虽多,但承担着巨大的后勤压力;关键的是,一旦伊朗进行大范围反击,美军在该地区缺乏足够的防御纵深。
换句话说,美军这次是带着“临时拼装”的装备,准备打一场可能升级为区域性战争的仗。
福特号事件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武器再先进,不能用就是废铁。
![]()
美国海军曾经是全球最强的蓝水力量代表,但如今却被一艘“最先进”的航母困在“最基本”的能力上。弹射不了主力战机、回收不了核心作战平台,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这是整个作战体系的漏洞。
当一支军队开始为技术而技术、为突破而突破,而不是为战争服务、为士兵服务,那它离“战斗力”就越来越远。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