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至17日,“历史与哲学的双重视野:青年儒家学者学术能力提升工作坊”在孟子研究院“陈来书屋”成功举办。该活动是孟子研究院依托孔德立特聘专家泰山学者人才工程项目,联合孔子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相关部室负责人共计5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袁汝旭主持开幕式,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孔子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孔德立致辞。孔子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魏衍华,孟子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赵龙出席了本次活动。
![]()
袁汝旭首先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和青年科研人员表示热烈欢迎,他谈到,孟子研究院与孔子研究院渊源深厚,此次工作坊是两院携手培育儒学研究后备力量的重要举措。此前两院便在儒学研究与普及等领域常有协作,此次活动更是将双方合作从学术资源互通推向青年人才联合培养的新阶段。
![]()
孔德立在致辞中回顾了自己与孟子研究院十年来的学术情谊,强调儒学的产生本身就兼具历史广度与哲学深度,本次工作坊以“历史与哲学双重视野”为主题,正是希望引导青年学者从双重维度把握儒学精髓。当代儒学研究需立足中华文脉,践行“两创”方针,既要厘清其历史起源与演变脉络,又要挖掘其应对时代问题的哲学智慧,让古典思想焕发当代价值。


本次工作坊采用专家讲座、学术讨论与互动环节相结合的方式,分三场举行。
![]()
第一场以“从春秋到秦汉:儒学的历史起源与演变”为主题,由魏衍华主持。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宋化玉聚焦早期儒家礼学,剖析了《仪礼》《周礼》中礼仪制度从民间自治到国家治理的转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准聘副教授熊永结合秦汉制度史,讲述了秦代国家转型中儒学与政治权力的互动历程;孔德立则从思想史脉络出发,强调儒学经典的阐释始终随时代需求而发展,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儒学研究的宏观视野。
![]()
第二场讲座聚焦“儒家哲学的价值追求”,由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高海波主持并发言。高海波阐释了儒家价值的实践品格,强调儒学研究既要注重理论思辨,更要扎根生命体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李记芬结合自身跨学科研究经历,提出儒学需回应当代哲学前沿议题;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副教授陈睿超从形而上学维度解读孟子思想,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哲学研究的思辨视角。
![]()
第三场讲座以“科研选题与科研论文写作”为主题,由孔子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副研究员房伟主持。高海波强调选题需兼顾个人兴趣与学术创新,论文写作要注重逻辑架构与问题意识;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研究与文献期刊部副部长常强结合办刊经验,从思想性、学术性、创新性、规范性四个维度解读论文用稿标准,鼓励青年学者深耕细作;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张清俐以列文森、史华慈等汉学家的研究为例,展现了思想史研究的双重视野,同时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系列刊报的投稿要点。
期间,青年学者们踊跃提问,就儒学经典解读、科研选题方向、期刊投稿技巧等问题向专家请教,专家们倾囊相授,既有理论高度的指引,又有实践层面的点拨。
![]()


![]()
魏衍华在学术总结中指出,当下儒学研究最忌把学问讲死,儒学的核心价值始终在于融入社会治理与民众生活。本次工作坊实现了历史与哲学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青年学者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
![]()
赵龙在活动结束时讲到,孟子研究院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陈来、杜维明等顶尖学者的学术掌舵,离不开与孔子研究院等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步,孟子研究院将持续深化与各方的合作,打造青年儒学学者成长的摇篮,推动儒学研究在新时代焕发更大活力。
![]()
文字:刘晓
图片:谢以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