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娄山中学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团队的师生们,将课堂搬进了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恐龙大展”的展厅,围绕“从语文到科学——多维度解读中国恐龙”主题,以“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新模式,开启了一场融合真实情境、科学家引领与学科交叉的深度研学实践。
![]()
“鸟类真的是恐龙演化而来的吗?”“为什么不同大陆的恐龙如此相似?”……“中国恐龙大展”的展厅里,娄山中学的学生们带着这些从语文课文中延伸出的疑问,化身“古生物侦探”,在巨型禄丰龙、带羽赫氏近鸟龙的骨架前驻足观察、热烈讨论。而他们手中的学习单,将语文阅读、生物进化、地理分布等多学科知识点巧妙串联,成为同学们探索博物馆的“探案地图”。
“我们希望通过真实场景的融入和跨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孤立的文字,而是在真实化石与科学理论相互印证下构建起的立体网络。”娄山中学语文教师、项目负责人王荣老师介绍,行前学生们已经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重读徐星院士的《飞向蓝天的恐龙》和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等经典篇目,并在梳理科学观点后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走进展厅,寻觅科学证据。
![]()
现场,研学课堂的另一位嘉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烁博士的加入,为这场探索之旅注入了专业的科学力量。作为“科学家导师”,他将前沿的古生物学知识与化石发现故事娓娓道来;学校学科教师则作为“教学设计师”,引导学生将现场的所见所闻与课堂知识精准链接。从许氏禄丰龙背后的爱国科学家故事,到五彩冠龙与北美亲戚的跨洋联系,再到“英良贝贝”胚胎化石引发的对生命与环境的思考,“科学家+教师”的“双师”协作,让深度学习在展厅里自然发生。
![]()
“我们触摸到的,不仅仅是岩石般的化石,更是地球46亿年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六年级学生仲彦希兴奋地说道。六年级学生裴景弘同样感叹:“这场‘恐龙界全明星盛会’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思想的启蒙,它在我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一颗好奇的种子。”
这场研学并未随着博物馆之行的结束而画上句号。后续,学生可以选择以“科学小记者”身份撰写展品介绍,以“时空对话者”身份致信阿西莫夫,或以“化石狂想曲”进行文学创作。他们还将迎来最终的“跨学科终极挑战”——小组合作绘制基于科学证据的“白垩纪中国生态复原图”,这要求同学们综合运用所学,构建包含食物链、植被群落和地理环境的完整生态系统,并将生物学、地理学与艺术表达融为一体,完成从知识接收到能力输出的跨越。
![]()
据介绍,这场以“中国恐龙”为载体的跨学科实践,是娄山中学积极响应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的一次落地尝试,旨在通过“科学家+教师”协同授课、真实情境任务驱动、多学科融合设计,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开放、融合的科技教育新生态,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
“当课堂延伸到博物馆,当兴趣转化为探索欲,学习就成了一场永不停歇的发现之旅。”王荣说道,“这样的探索正在娄山中学持续发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今天在化石前驻足思考的少年,未来将在更广阔的知识宇宙中,书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发现故事’。”

图片来源于娄山中学
撰稿:何郁柠
编辑:史焕焕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