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昭关石塔为江南地区唯一过街石塔,但在历史上长期失考,地方志中没有记载信息。
本世纪之前仅从形制上判定为元代所建。后续根据一些考古和推导,在无法找到建塔文献实证的现实下,2001年以元代金山寺般若院的建设工程进行逻辑关联,将该塔建成时间进一步认定到1311年或稍早(90年代前曾推断为元末明初1368年前建)。
大多数历史时段中,该塔因为“昭关”两字和外形,被附会到伍子胥以及刘备招亲的典故中。镇江当地在几百年间,多称呼其为“昭关”、“石瓶”、“瓶塔”、“过街塔”,昭关成为该区域的地名代称,塔下街道亦有旧称“昭关坡”。
![]()
镇江“昭关”在历史事件记载中出现稀少,目前个人查阅到的最早记录,为清军在顺治十六年与郑成功交战后的一份战报,名为《为报明江宁崇明报捷有功人员事揭帖》,其中提到“于本月二十六日奉蒋抚院令,职带领本营马步官兵星赴镇江扑剿。....又见贼大䑸密泊于江口,即带领旗马天禄及马步官兵,亲驰扑剿,斩夺昭关,杀至口上,与贼对敌。”
清光绪年间扬州府发行的《点石斋画报》之“镇江旧闻”中有一篇《现身说法》,故事发生地就是“镇江昭关坡”,也可以算一个。
![]()
![]()
到了近代,随着镇江成为对外开放港口,并在银山下设立了英国租界,昭关石塔开始在历史影像中出现。
![]()
![]()
![]()
1870-1890年代的昭关石塔
镇江昭关石塔正式进入公众文化视野,始于1980年代初。在此之前,只在1957年《江苏文物古蹟調查散記》中对该塔有记录,而且当时镇江地方依然将其描述为刘备招亲的“石瓶”遗迹。
进入1980年代后,文化活动恢复正常,“昭关石塔”在许多书籍中大量出现,比如《镇江游览手册》1982、《中国古塔》1981、《中国塔林漫步》1989、《江苏园林名胜》1982等,一些古建、佛教书籍中也出现介绍,内容大同小异。
1982年《江苏园林名胜》中的“昭关石塔”一文
![]()
而这一系列文章中最“板正”的一篇,应该是由蔡述传撰写的刊登于《南京史志》1986年第4期之《镇江昭关石塔》一文,作者时为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
![]()
此后,随着城市开发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昭关石塔成为西津渡的重要旅游名片,其后续介绍内容大体继承1980年代以来的描述,只是根据2000年以后一系列的修缮考古发现,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完(例如2000年大修时发现圆形铜板曼陀罗)。
本号同WX、B站-“帕米尔的凝视”,请勿洗稿等动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