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人生,虽然只有短短39年,但却非常丰富。这或许就是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只能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
我们姑且可以将郑成功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意气风发,被隆武帝封为国姓爷。
- 第二个阶段:坚守东南沿海,肩负抗清使命。
- 第三个阶段:击败荷兰人,为华夏收复宝岛台湾。
这三个阶段中,大家目前更感兴趣的肯定是第三个阶段。毕竟谁说中国历史上没有击败过西方国家?郑成功就曾经在17世纪中叶,赶跑了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收复了中国的宝岛台湾。
其实,郑成功人生的前两个阶段,也非常精彩。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前两个阶段的铺垫,才让郑成功有了在第三个阶段的成就。
![]()
隆武帝对郑成功有知遇之恩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来是个海盗头子,而且手握上千条船,手下有几万人,实力非常雄厚。
一般这种人,在做大做强以后,都希望能洗白,最好能混个官方的编制。他自己可以有污点,可以在黑暗中忙碌,但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干这一行。
所以郑芝龙后来归顺了明朝,得到了都督同知的官职。这可不仅仅是得到了官方编制,而且是混到了一个实权武将的官职。所以郑芝龙很快就在老家福建做大做强,成为了一方霸主。
恰好1645年弘光帝朱由崧被清廷给抓了,南明一时间群龙无首。郑芝龙便在福建把唐王朱聿键扶持为新的南明君主,也就是后来的隆武帝。
隆武帝是一代明君,可谓是勤勤恳恳,而且知人善任。但问题是,他手里没有权力,隆武朝廷的所有权力,几乎都掌握在郑芝龙手里。
那么该怎么破局呢?其实隆武帝也动了一番心思,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汉武帝扶持卫青和霍去病的方式。
当年汉武帝扶持了卫青作为大将军以后,担心卫青一家独大,所以特地又给了霍去病更多机会,让霍去病成为了足以和大将军抗衡的骠骑将军。
![]()
其中最绝的地方是,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所以这两股势力,只会较劲,但绝不会斗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此,隆武帝开始提拔郑成功在隆武朝廷中的地位。他曾经感慨,无奈自己没有女儿,否则一定要将女儿嫁给郑成功。为此,隆武帝特地赐郑成功国姓朱,名成功。寓意就是能够成功地恢复大明江山。自此大家都称呼郑成功为国姓爷。
其实我们称呼他为郑成功是非常不准确的叫法。
郑成功原名郑森,据传是明朝大儒钱谦益起的名字。早年郑成功的名字是郑福松,6岁之前,一直跟着母亲田川氏住在日本长崎的平户,一直到郑芝龙被明朝收编以后,其才被接回泉州读书。
1644年,郑芝龙把郑成功送到了南京国子监读书,当时他的老师恰好是钱谦益。正是钱谦益为其起名森,字大木。所以我们可以称其为郑森。
后来隆武帝赐他国姓朱,名成功,因此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朱成功。所以郑成功这个称呼,是两者的结合体,当时南明这边没人这么叫。反倒是清朝那边,为了反对朱明王朝,一直不肯提朱这个姓氏,只称呼他为郑成功。
1646年,在隆武帝的支持下,郑成功开始带兵,并且多次在江西、福建一带与清军作战。可以说,郑成功的武将生涯,就是从隆武帝提携开始的。
![]()
孤勇者,肩负起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清大业
隆武帝在1646年兵败被害以后,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本摇摆不定的心,彻底倒向了清朝,最终选择了降清。
这件事对郑成功的打击是很大的,但并没有导致郑成功跟着自己的老爹一起投降清朝。为什么?因为隆武帝在郑成功心目中种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了。
再加上他在泉州、南京读书的那些日子,深受明朝文化的影响,因此郑成功对明朝的感情,是远胜于其父的。
从1646年开始,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招兵买马的同时,不断收拢父亲旧部中愿意抗清的力量。所以很快组建起了一支足以在东南沿海与清军抗衡的力量。
一直到1649年,郑成功终于从隆武政权覆灭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改奉永历帝朱由榔为正朔。永历帝朱由榔,也将其册封为延平郡王。所以此后郑氏家族在台湾的最高封号,就是延平郡王。
这个时候的郑成功,进入到了人生的第二个阶段,那就是坚持在东南沿海继续抗清重任。1649年的郑成功,才不过26岁。
所以很多人说,只有少年才想着改变世界,这话一点也不假。人一旦上了年纪,顾虑多了,考虑的从来都是如何权衡利弊,而不是为了改变世界奋不顾身。
![]()
1650年,郑成功攻打潮州的郝尚久,虽然没能攻克潮州城,但也拿下了周边的揭阳、普宁、惠来等县。
同年,郑成功设计杀掉族叔郑联,收缴了郑联在厦门的兵权。紧接着他的另一位族叔郑彩也主动交出了兵权。自此,郑成功便以金门和厦门作为主要的根据地。
1651年,郑成功反清遭遇了第一次重大挫折,他本人带领主力南下进军潮州,厦门则交给了他族叔郑芝莞和亲叔郑鸿逵。结果郑芝莞遇到清军不战而逃,导致厦门郑氏家族积攒的所有财富,都被清军抢掠一空。亲叔郑鸿逵,又因害怕清军杀害他哥哥郑芝龙,只好放跑了清军。
这件事对郑成功的打击太大了,这一年,也是郑成功性情大变的转折点。为此他杀掉了郑芝莞,逼郑鸿逵交出了兵权。郑成功杀害施琅的父亲和弟弟,逼施琅反叛自己,投降清军,也是在这之后的事情。
从1651年到1656年,郑成功的军队和清军在福建沿海地区,进入了相持阶段。双方互有胜负,总体而言,郑成功占据上风。厦门、泉州、漳州、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兴化等地,相继落入郑成功之手。
![]()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只能选择前往台湾
但是这段时间,郑成功也错过了一次与李定国会师北伐的大好时机。这也为南明的落幕,埋下了伏笔。
郑成功虽然接受了永历帝的册封,也得到了便宜行事,设立百官的资格。但他始终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军阀,从未真正依附过永历政权。
1658年,郑成功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高潮。因为这一年,郑成功手握17万大军,可谓是兵强马壮。而且当时浙江的鲁监国朱以海集团,也投靠了郑成功。为此,郑成功在这一年尝试了第一次北伐。
奈何郑成功的北伐军,是以海军为主。恰好他们北伐的时候,没看天气预报,在进入长江之前就遭遇了台风,最终因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回厦门。
第二年,不服输的郑成功,组织了第二次北伐,这回没有遭遇极端天气,因此郑成功的军队顺利攻入长江,一路攻克镇江、瓜洲。与郑成功一同北伐的张煌言部,也攻克了芜湖一带,一时间北伐军威震天下,清军大有放弃江南的趋势。
![]()
奈何,郑成功在围攻南京的时候,中了对方的缓兵之计。最终不仅没能等来南京城内守军的投诚,反而等来了清军的援军。这导致郑成功部损失惨重,一路败退回了厦门。
这次北伐中,郑成功手下的多名大将均命丧南京城下,郑成功多年积累的家底,也几乎毁于一旦。从此以后,郑成功再也没有了北伐的实力。
虽然在这一战过后,郑成功又在厦门歼灭了前来围剿的4万清军,但此时的郑成功已经丧失了继续北伐,恢复明朝江山的想法了。他独立思明州的岸边远眺苍茫的大海,背后是残破不堪的大明江山,内心不免感慨万千。
是继续留在大陆抗击清军,还是在大海上选择一个落脚点,安稳度日?这是郑成功思考了许久的事情。最终在1661年,郑成功亲自带领2.5万人和数百艘战船,渡海收复台湾!
其实当时占据台湾的荷兰人非常少,城堡里的物资装备也不多,所以郑成功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很快就把他们给熬垮了。自此,郑氏家族便将台湾设立为自己的根据地。
![]()
奈何英雄气短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前,手下不少人曾经恳求他留在厦门。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走了容易,回来就难了!这些人往往都是对恢复明朝还抱有希望的人。
无奈,郑成功已经不太抱有希望了。收复台湾后的郑成功,得知西班牙人在菲律宾残害华人,为此勃然大怒,甚至打算出兵攻打菲律宾的西班牙人。
可这个关键时刻,郑成功遭遇了一系列家破人亡的惨事。
- 首先,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及其一系列亲属,都被清军给砍了。原因很简单,失去利用价值了。
- 其次,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和郑经四弟的乳母私通,气得郑成功扬言要砍了郑经。没办法,郑成功毕竟还是儒家文化教育出来的人。当时郑经早已娶了南明隆武政权的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为此,唐显悦特地写信讥讽郑成功:治家不正,安能治国乎?这可把郑成功气坏了。
- 此外,清军将郑氏一族的祖坟,全部挖开泄愤。
再加上登陆台湾后,因为水土不服,郑成功大病一场。最终在气急攻心之下,年仅39岁的郑成功就这么匆忙地结束了他短暂而又丰富的一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