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空城计”,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原文为:“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是,本来兵力空虚却故意摆出不加防守的姿态,使敌方产生疑虑,不敢轻易进攻;在敌众我寡的危急时刻,使用这种策略往往能够迷惑对手。
从军事学角度看,“空城计”本质上是一种应急心理战术,强调通过虚实结合的欺骗策略,让敌人疑中生疑、不敢行动,进而达到排危解困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中“兵行诡道”“兵无常势”等思想。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许多灵活运用“空城计”的经典战例。
西汉名将 李广的“空城计”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人称“飞将军”。
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担任郡太守时,汉景帝派亲近的宦官到李广军中跟随整军。其间,这名宦官带随从出游,不料被3名匈奴人射伤。得知消息后,李广带领100多人追击,斩杀两人,生俘一人。
![]()
就在此时,李广一行突然遭遇匈奴的千人大部队。见汉军人少,匈奴便认为这是汉军派出的诱饵,于是在山上摆起阵势。李广麾下的100多名骑兵都很害怕,想要直奔大营。但李广不同意这一撤军方案:我们离大军有几十里(1里=0.5千米),如果现在逃跑,马上会被匈奴射杀;如果不逃,匈奴肯定认为我们是大军派出的诱饵,不敢轻易进攻。
于是,李广就率领部下来到匈奴阵前不远处,并令大家下马解鞍,摆出不会撤逃、任凭匈奴进攻的架势。匈奴怀疑有诈,果然不敢出击。
之后,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观察形势,李广马上与10多名士兵跨马上前射死了他,然后回到自己军中,解鞍下马卧倒在地。匈奴见此更为惊慌,更加料定李广等人只是诱饵。双方一直熬到天黑,李广的人马还是不肯后撤。匈奴怕暗夜遭汉军大部队围击,于是匆忙撤退。
就这样,李广等百余名骑兵通过“空城计”,成功吓退了匈奴大部队,安全返回大营。
三国蜀将 赵云的“空城计”
赵云,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西南)人,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跟随刘备近30年,身经百战,作战勇猛,是蜀国有名的常胜将军。“常山赵子龙”经常被视为古代勇将的代表。
据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注于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蜀书·赵云传》的《云别传》记载,219年3月,在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今陕西汉中)的过程中,曹操为夺取汉中,运送了大量粮草囤积在北山。蜀将黄忠想趁曹军不备将这些粮草抢走,便带着全部兵马出发了。
然而,到了约定时间,黄忠却没有返回大营,负责留守的赵云便率身边仅有的几十轻骑出营接应。可刚出营不远,他们就遇到了曹操的大军。赵云马上迎敌,率军一次又一次突击敌军阵列,最终凭借高超的战技,从敌人大军中成功突围。他且战且退,很快便退入大营。这时,蜀将张翼主张关闭营门坚守待援,但赵云却令人大开营门,偃旗息鼓。
曹操见状怀疑赵云安排了伏兵,不敢进攻,引军后撤。这时,赵云命令手下用力击鼓,在鼓声震天中,用弩箭猛烈射击曹军。曹军惊慌失措下,自相践踏,甚至掉入汉水中淹死。
![]()
就这样,赵云依靠自己的勇敢、冷静和智慧,靠制造假相扭转战局,击退强敌。而曹操,自始至终都未能识破赵云势单力薄的真相。第二天,刘备来到前线,查看了昨天赵云的战斗之处,不由得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军中从此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李广、赵云等名将在身处险境时,掩饰空虚、迷惑敌方,最终为自己赢得生机,留下一段段佳话!您还想了解哪些谋略或历史故事?欢迎留言告诉知力君!
想解锁更多有趣的科普知识,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11月20日12:30知识就是力量官方直播。科学原来这么有趣,期待和您相见!
责任编辑 | 赵青云
运营编辑 | 赵青云
质量审核 | 李雅欣 王维嘉
图文来源 | 《知识就是力 量》杂志《历史上的“空城计” 》,撰文/尼 玛江村 ,原创作品转载 请注明来源 。
![]()
知识就是力量
现订购2025年
定价360元
把一整年的知识搬回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