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2870字 | 阅读需6分钟
![]()
![]()
漫漫史籍中,以弓箭扬名的英杰豪侠着实不少。在中国古代,射艺是评判武将武艺的核心标准,因此历朝历代都不乏关于神射手的记载与传说。但以现代眼光看,许多记载或似玄幻科幻,或缺乏足够的细节,如后羿射日、纪昌学射,乃至"不射之射"的玄奇境界。那么,历史上那些真正的神箭手,其"神"究竟体现在何处?是李广射石的天赋异禀,还是王舜臣千矢退敌的战场实录?
![]()
一、神射之"准":从百步穿杨到沙场狙杀
神射手的第一要义,在于极致的精准。这种准度,在和平时期是"百步穿杨"的技艺炫耀,在战场上则是决定生死的狙杀。
![]()
沙场定点清除:北宋军官王舜臣在宋军濒临覆灭之际挺身而出。当时败退的宋军被敌人围追堵截,在狭窄的关隘前挤成一团,即将陷入溃败。面对羌人七名最骁勇的骑兵先锋,王舜臣发出"谁冲得最快,老子就让谁脑袋开花"的警告后,连发三箭,三人皆面部中箭身亡。剩下四个敌骑害怕了,扭转马头就跑,结果都被王舜臣的箭穿通后背,落马而死。上万敌军被这一神乎其技的表演所震慑,没人再敢上前。
![]()
▲飞将军李广
传奇射雕手:《史记》记载的汉匈对决中,三名匈奴"射雕者"竟与数十汉骑对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公平地说,大家知晓这场汉匈神箭手的对决,要感谢司马迁对李广的偏爱。飞将军李广随后出手,带百余骑兵报仇,追上射雕者后命部下散开,独力与三人对射,"射杀其二,生得一",展现了当时顶尖神射手之间的对决。
![]()
技艺的极致:北朝名将斛律光一箭射落大雕,获"落雕都督"美誉;隋初名臣长孙晟更神奇,出使突厥时一箭射下两只争食的大雕,突厥王公贵人无不钦服。这种表现丝毫不逊色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描述。
二、神射之"力":从射石没镞到洞穿重甲
仅有准度不足以称"神",还必须具备挽强弓、透重铠的惊人力道。
射石没镞的传说:李广出身陇西李氏,世代将门,"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他平时特别喜欢"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并以射虎为最高追求。"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长期的浸淫让他练就惊人臂力,出猎时"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此事并非孤证,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李远校猎时也误石为伏兔,引弓射中,"镞中石达寸余深",被周太祖宇文泰赐书赞叹:"昔李将军广亲有此事,公今复尔,可谓世载其德。"
![]()
洞穿重甲的现实:唐朝名将薛仁贵率兵进攻突厥时,唐高宗有意考较他的真功夫,说:"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薛仁贵发一箭,洞穿五层甲,令高宗叹服。后来他率兵与敌作战,突厥骁骑数十人临阵挑战,薛仁贵援弓射死对方三人,吓得余人下马请降。唐军将士大为振奋,作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成为一代佳话。
![]()
超凡神力记载:《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少而善射,有膂力。年十余岁,能以指弹碎羊膊骨。及射禽兽,莫不随所志毙之。"此外,宋朝名将岳飞力能挽三百斤硬弓(约相当于现在525斤),还可以左右开弓。清初名将费英东能挽十余石弓(约400多斤)。
![]()
三、神射之"韧":千矢挽澜的战场马拉松
如果说准度和力量是爆发力,那么能在长时间内持续输出火力,则是一种更可怕的耐力,即"韧"。
王舜臣在初步退敌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激战一直从下午持续到了晚上,在近四个小时的时间里,王舜臣射出了上千只箭,"抽矢千余发,无虚者",射到手指破裂,"血流满臂"。最终,凭借着王舜臣的勇猛和担当,宋军才平安脱险。
![]()
这份"韧"性为何可信?
射速合理:"舜臣自申及酉,抽矢千余发,无虚者"。首先,"抽矢千余发",千余并非虚数。两个时辰千余箭,以1000箭计,约合14秒一箭。考虑到更换装备、短暂休息的时间,实际发射频率可能高于10秒一箭,这个射速对于熟练的射手毫不勉强。现代匈牙利的骑射大师卡萨配合特殊手法,可以达到约每秒1箭的射速,而经过一定练习的普通爱好者做到3秒1箭也毫不勉强。

目标选择:原文中"引弓三发,陨三人,皆中面"。"中面"是一个重要的提示:这七个骑兵先锋,很可能是装备重甲的,而当时的骑兵头盔绝大多数是没有护面的。于是面部也就是着甲敌人最薄弱的部位。这也意味着王舜臣并不需要拉力很大、能射穿重甲的强弓就可以击毙敌人,也为"抽矢千余发"提供了合理性。
![]()
历史佐证:在日本也有这种马拉松式的射箭比赛,称为"三十三间堂射":射手要从傍晚至次日黎明连续射箭,只允许在射完一"肩"(约500枝箭)之后休息片刻。据史籍记载,最高记录保持者是纪伊藩国的和佐大八郎范远,他在京都连发13053枝箭,其中8133枝洞贯全程。可见王舜臣4小时千箭的成就不算超出人类的极限。
![]()
后勤支撑:"千余发"箭矢,以每支箭60克计算,就是六十公斤以上的重量!体积也会多的要用车来装,绝不是一人身上可以携带的。而当时所使用的弓,全为天然材料制作,射多就会暂时性疲软,必须轮换使用。弓箭还是一种要求匹配使用的器材,不同的箭混用会让射手掌握不了准度。显然,王舜臣得到了有效的后勤支持,他并不是一个人完成了这种壮举。
![]()
四、神射之"道":从个人武艺到战场艺术
当射术臻于化境,便从个人的杀戮技艺,上升为一种战场指挥的艺术。
集群射击的威力:唐中兴名将郭子仪研究一套集群射击的战术,通过大面积覆盖性杀伤,弥补个人技术的不足。郭子仪与安史叛军大战于卫州,他选善射军士三千人伏于营壁内,然后出阵诈败退回,引诱叛军进入埋伏圈,唐军伏兵一时万箭齐发,据《旧唐书》载:"伏发,注射如雨。贼震骇......"这场恐怖的射击对叛军造成四万人的巨大伤亡。

独门绝技的传承:除了王舜臣外,历史上还有其他神箭手留下独特记载。南朝梁名将昌义之射箭极准,临阵厮杀时但凡弯弓,从无失手,中者立毙。五代唐将陆思铎射箭力度极其凶悍,但凡射中人,箭矢便能洞穿胸口直射出腋。北宋曹彬的曾孙曹评也以善射著称,能和岳飞一样左右开弓,并能在夜里把烛头射灭,这份眼力着实少见。
![]()
守城神射的绝唱:宋朝陕县还有个叫宋炎的人,颇好射箭,技艺也十分高超。金军围攻陕州,他在城上射死数百金兵。以至于城陷时,金人声言求善射者贵之。而宋炎不应,力战而死!与其相比,二战苏联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也得自叹弗如了。
![]()
结语:谁为第一?传奇与实录的对话
回到最初的问题:谁堪为弓道第一人?
![]()
李广,代表了神箭手天赋与勇武的极致象征,其"射石没镞"的事迹虽充满传奇色彩,却激励了无数后人,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神射"的精神图腾。从李广身上,可以看到古代神箭手的两大要素:一是臂力极强,能挽强弓;二是准度极高,能够保证高效的射中率。后世也把这两个标准作为训练和考评射士的依据。
![]()
而王舜臣,则是在翔实的史册中,以其冷静、精准、坚韧以及在后勤支撑下爆发的可持续战斗力,完成了一场切实可信、以一己之力扭转战局的壮举。他的事迹,不仅包含了"准"、"力"、"韧"三大要素,更在绝境中展现了"虽万人亦往矣"的豪气与担当。
因此,若论箭术之"神"在历史中留下的最完整、最经得起推敲的注脚,北宋王舜臣凭借其千矢挽澜的战场实录,或许比那些近乎玄奇的传说,更当得起"中华第一"的赞誉。即便这只是《种世衡传》中的一小段插曲,其绽放出的风采,却远胜玄奇神话。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