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在蜀汉九位县侯里,魏延的战功赫赫,却偏偏有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县侯,他们的封侯时间反倒比魏延还要早?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
说起来,蜀汉对封侯一向很克制,很谨慎。刘备生前仅封过几个爵位,连诸葛亮、赵云、魏延这些后来大名鼎鼎的人,都是刘禅继位之后才陆续封侯的。直到蜀汉末年,全朝上下爵位也不过五十来人。真正坐拥县侯爵的,顶多九人(不算张飞的西乡侯和诸葛亮的武乡侯这两位存在争议的)。他们是南郑侯魏延、平襄侯姜维、安汉侯王平、宕渠侯句扶、陈仓侯马岱、济阳侯吴懿、绵竹侯吴班、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
光看这份名单,就知道大部分都是后期战功赫赫的名将。就算吴懿、吴班多了“外戚身份”,也有过实战;更甭说魏延、姜维、王平、句扶、马岱这些人,个个征战沙场,杀敌无数。可就是这么一群猛将里,有两人,史书里几乎没提过姓名、没见何等战功,却最早领到了县侯封号——他们就是阳泉侯刘豹和青衣侯向举。
那么,这两人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何能在魏延之前披上“侯服”,分得一县之地?
![]()
先来看一段《三国志·先主传》里的记载: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元黄初。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上言推刘备称帝。原文一句带过,提了俩名字,却没讲什么来历。
那这记录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建安末年,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政权尚在初建期。要想让百姓心服口服,最稳当的路子,一是“汉室宗亲”,二是“归降望族”或“部族首领”。刘备自称汉室后裔,手里没多少能拿得出手的血脉关系,他自然会把身边寻着的“汉姓自来人”都拉上阵:汉室宗亲,光说血统就够面子;部族归降,光靠一个封号就能收买人心。
于是,阳泉侯刘豹和青衣侯向举这两个人,就成了点睛之笔。
![]()
首先说刘豹。阳泉县这个地名,在两汉间出现过两处:一是今安徽霍丘县西北,为西汉六安国领县;一是蜀汉在益州划出的新县,治所在今四川绵竹。按史籍来推,刘豹极有可能是两汉以来的汉室宗亲后裔。要么他承袭自六安王刘寄支脉,要么也是在益州这边的刘姓名流,只是无人可考。反正他跟刘备是一条姓氏,跟汉室有血缘关系,于是被刘备请封为阳泉侯。封个县侯,不只是赏赐,更是往他头上贴了“汉家血脉”的金字招牌:“我刘备,就是汉室宗亲的领袖!”也给益州百姓一个交代。
再说向举。青衣县原为蜀郡地,县名来自当地青衣羌。东汉时改名为汉嘉县,但“青衣”这个部族名称,素来代表着西南边陲的羌族势力。往往部族首领,会以氏族名为姓。东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里提到南郡蛮中有巴氏之子务相为廪君,之后子孙改汉姓向氏。由此可以猜测,向举大概率是这支向氏的后裔,或者正是青衣羌国的王室血统。刘备入川后,不仅要“复汉”,还要稳固西南的本地势力。向举率部归附,算是立了“降心投诚”的大功。封他做“青衣侯”,一来给了向举面子,二来给了青衣羌百姓一个立足点,“你们的族长就是县侯,还是蜀汉朝廷承认的”。这就大大强化了刘备的统治合法性。
所以,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县侯,真实身份都绕不开“血缘+效忠”这两条主线。一是汉室宗亲,二是归附部族首领。刘备恰恰就把这两条拿来一起用:既彰显了他“汉家血统”的正统,又在益州插上了一个个稳固地方势力的“定海神针”。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他自坐平西将军、益州牧的身份,就有了双重背书——既有朝廷赏赐,又有地方势力的拥戴。
![]()
有读者要问:那刘备真的只看了血缘和归附就封侯了吗?难道这比实战战功还重要?有道理。战功固然关键,但在初建政权、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刘备更需要东西南北各方势力的认同。而血统和部族影响力,往往比一两次胜利更能凝聚人心。想想看,当年关中布衣转战天下,一心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却没几个八面威风的地盘可交代。进蜀之后,他拿下的城池和资源,还远没到可以大封特封的程度,反倒是那一通“汉姓”和“羌姓”组合拳,让他妥妥地站稳了脚跟。
再回到魏延。南郑侯魏延的封侯,比刘豹、向举晚了好几年。魏延是真刀真枪立的战功,也是真心真意投奔刘备。可他始终背着“旧部曲”的背景,封侯之路就要等到蜀汉政权更稳固、刘备称帝后才展开。因而在朝廷上,魏延是功高,刘豹、向举的身份则更早得到政治上的承认。这里就凸显出一个因果:因为刘备需要巩固汉室根基和地方稳定,所以先封了两条“招牌”,再来重赏沙场英雄。
是不是觉得有点反常?其实不怪蜀汉。任何一位建立者,在政权初创时,都要先稳后攻。稳人心,往往需要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封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县侯,成本低、效果好,还能把汉姓宗亲和土著势力都拢到自己羽翼之下,这买卖划算得很。
![]()
那么,这两位县侯后来怎样了?史书只字不提。他们貌似都安稳度日,没有像姜维那样屡次北伐,也没有像魏延那样因功被猜忌,更没留下什么轶事。可正是因为他们的低调,才成全了刘备这个“乱世贤君”初创蜀汉的最佳底色。两条血脉,一支归附,既没有太多战功也不惹是生非,当“代言人”比哪吒闹海都可靠。
蜀汉的这个封侯布局,像极了一盘妙棋:先拿两名不出头的“汉室+部族”作为棋子,保证根基不乱;再让大将们分食战功,层层递进。等到全盘布局成形,才揭开大幕,把诸葛亮、赵云、魏延、姜维等人,统统推上棋盘杀场。堪称一套“先稳后战”的操作教科书。
所以,当你翻开那份九位县侯的名单,千万别只看到战功赫赫的名字。刘豹和向举,在那个动乱年代之初,用他们的“隐形价值”,帮刘备铺就了通往汉室复兴的基石。这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前因后果——最早的封侯,并不在于谁打得最多的仗,而在于谁拿下了最关键的“人心”与“正统”。
信息来源: [1] 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 [2]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3] 资治通鉴·汉纪 [4] 四川地方志》1998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