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诸葛亮手下竟然有两位大将被斩首,如果他们还能活过来,蜀汉是不是还有机会一雪前耻,中原可不就一统?很多三国迷都愤愤不平,刘备都走了斩吴之路,自己弄丢了精锐,可又有一个人也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就是诸葛亮。此番我就来聊聊,诸葛亮不该杀掉的两员大将——刘封和马谡。
先说刘封。刘封原是荆州寇氏之后,汉昭烈来了荆州,收他为义子,转眼间他从一个寇氏之子,跃居蜀汉副军将军,他的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入蜀之战,他屡建奇功,所在皆克,攻无不克,一时间蜀中上下都说:“刘封这孩子,不光是亲兵,还是硬将。”可惜好景不长,刘封先是不救关羽,导致一代豪杰身首异处;又欺负孟达,人家一气之下举城投敌,东三郡丢失。功高震主,手握重兵,他又结党营私的嫌疑,更让新帝刘禅坐卧不安。于是诸葛亮当即上疏,劝刘备行“诛义子之礼”,最后把刘封从关中请回,押上刑场。拂晓时,刘封面色平静地说:“我负国恩,当偿此罪。”就此昂首去了。
可真到了关键时刻,刘封不值这一斩。问题到底出在哪?他第一堆问题看似致命,却多是失误可改、过失可赎。要是诸葛亮不是走上刀子的老路,而是先收押禁足,剥夺兵权,让他消消锐气,再好言开导,刘封念旧情,怕也会心服口服,戴罪立功。你别忘了,刘封打江山时的悍勇,那股冲劲儿要是真保留下来,北伐道路上砍曹真、破关羽……少了这条硬筋,诸葛亮后期也没那么多战力依赖老庶民廖化充门面。
![]()
再看马谡。这位年轻时诗书盖世,“好为兵法策论”盛名一时,还和哥哥马良一起当过郡守县令。初跟诸葛亮出征南中,献策平定雍闿、斩孟获,风头正盛,连孟获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可到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看他书生意恬淡,竟把重任扔给马谡,点将马谡驻守街亭。谁知马谡违背淳于琼、王平三令,弃高据险,一门绕林,魏军一举夺桥,街亭失陷,南北绝粮,全军溃散。诸葛亮闻讯,大呼“军法不可犯”,铁面无私,亲自临场审阅,最终把马谡斩于军前。
你说也怪,人家马谡的失败确实血泪教训,但真要一棍子打死吗?如果诸葛亮能多一分宽宥,把他押回成都,罢免职务、剥夺爵位,冷静反省,甚至令他当个幕僚,从幕后复出,慢慢跟着练兵,就完全不至于扼杀一位“纸上谈兵”的潜质。设想一下,若马谡还能存活,诸葛亮北伐后期调兵擘画,马谡至少能分担文书起草、后勤补给,让诸葛亮不用事必躬亲,再战几次,或许就能抓住魏军松懈之机,一举突破。
![]()
有人会问,马谡这笨鸟,吃过亏还敢上天?他吃了街亭的苦头,那得记一辈子!诸葛亮何苦手下无兵?更何况当时蜀汉“中原不可复汉”早已成了口号,只要有一点推动力,就不怕没反弹的余地。马谡渐长,或能变成一员奇兵;刘封一得释疑,或有冲破险阻的生机。若二人都能改过自新,又何至于到五丈原那年,诸葛亮一人疲于奔命,累倒在营帐冷风里,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传说,却没能等来一次冲刺成功?
朱元璋高估了朱允炆的实操能力,也低估了明朝儒臣架空皇权的能耐,更低估了朱棣造反的本事。可诸葛亮呢?他高估了自己一人之力,也低估了宽容之策的价值,低估了人才可塑性。要问蜀汉之败,刘禅无能固然一因,地理封锁、粮草短缺、强敌环伺都算因素;可要说最痛的,还是蜀中无勇将,诸葛亮把自己和未来杀了!
![]()
如果今天我们能穿越回去,对着诸葛亮深施一礼,问他一句:“大将可留?”他一定会皱眉:“军法难容。”可令人不胜唏嘘的是,正是这两刀,把蜀汉可以东山再起的希望,一点点砍没了。马谡和刘封,两位“虽失足,犹可扶持”的人材,只可惜来不及刹车,蜀汉从此再无第二次爆发的机会。
历史若能重写,我们或许会看到刘封手起兵落,扫清蜀中叛乱;马谡从街亭失误中吸取教训,变身内谋外应的文将;诸葛亮也许不用背负“孤军奋战”的重担,北伐终能迎来破魏之日。中原一统,汉业复兴,也就不再是梦呓。
![]()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诸葛亮最不该下的两道诏书,一斩杀两员大将,斩的,是蜀汉最后一点翻盘的余温。参考资料: 信息来源:《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三国志·蜀书·马谡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