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秋,樊城城外的汉水暴涨。关羽站在土城上,看着远处曹军大营被洪水吞没,手里的青龙偃月刀映着水光。于禁的七军已降,庞德的人头挂在营门,可他脸上没多少笑意 —— 围城的士兵,已经连续三个月没得到足额粮草了。
帐外传来斥候的回报:“上庸方向,仍无援兵动静。” 关羽猛地攥紧刀柄,指节发白。他写给刘封的信,已经送出去三封,每一封都催得急切,可那位义子外甥,始终按兵不动。
后世读这段历史,总忍不住假设:若刘封、孟达带着上庸兵团赶来,关羽会不会不至于败走麦城?答案藏在江陵城头的两个人身上 —— 糜芳与傅士仁。
一、上庸兵团:能调出多少 “救命兵”?
要谈增援,得先算清上庸到底有多少能打仗的人。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一盘掺杂着降兵、部曲的复杂棋局。
东三郡(房陵、上庸、西城)的兵力,分三块:刘封的嫡系、孟达的部曲、申耽的地方武装。
刘封的兵,是刘备从汉中拨的。汉中之战刚结束,刘备派他去 “监军” 孟达,说白了是怕孟达独大。《三国志・刘封传》里没说具体人数,但从作战目标看,攻打申耽的几千部曲,刘封带的兵不会多 —— 撑死五千人,可能只有四千。
![]()
孟达的部曲更明确。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后来孟达降魏时,“率部曲四千馀家”。汉代 “部曲” 多是父子相承的私兵,一家出一个壮丁,四千多家就是四千多人。这支部队是孟达的老底子,战斗力不算弱。
申耽的武装是地方豪强势力。早在刘璋时代,他就 “在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后来降曹又降刘,手下人马没怎么损失,算下来也有四千左右。但这群人是 “墙头草”,打仗全看形势,靠不住。
加起来,上庸兵团满打满算一万三,可不能全调走。东三郡刚归附,曹魏在南阳的守军虎视眈眈,申耽的人又得盯着,最多能抽六七千人增援关羽。这点兵,是救兵,却不是 “救命兵”。
二、关羽的死局:不只是缺兵,更是缺 “后路”
即便这六七千人赶到樊城,关羽也打不下襄阳、樊城。他的困境,早不是兵力多少的问题。
首先是曹魏的援军,像潮水一样涌来。于禁败了,曹操马上派徐晃带新兵上;徐晃顶不住,又调张辽从合肥往南赶。《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张辽接到命令时,“昼夜兼行”,只是还没到,关羽就败了。
关羽的荆州兵,已经打了快半年。从七月围樊城,到十月吕蒙偷袭,士兵们又累又饿。《三国志・关羽传》里说,“羽军既退,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可见当时军需早已耗尽。
更要命的是,关羽把荆州的留守兵调走了。为了凑够围城的人,他下令让江陵、公安的守军北上。这步棋,是他自己挖的坑 —— 后方空了,孙权的刀子就快了。
吕蒙早就盯着荆州了。他装病让陆逊接替,陆逊又写信给关羽 “示弱”,把关羽哄得放松警惕。《三国志・吕蒙传》里写得明白,吕蒙带吴军 “白衣渡江” 时,荆州的江边哨所,根本没人防备。
就算刘封的兵来了,关羽最多能把荆州留守兵换回来。前线兵力没多多少,还是要面对徐晃的援军,还是挡不住吕蒙的偷袭。真正能改变结局的,是换回来的留守兵,能不能守住荆州 —— 而守不守,要看糜芳和傅士仁。
三、糜芳:刘备的小舅子,为何要降?
糜芳是刘备的 “自己人”。他的妹妹是刘备的夫人,当年刘备在徐州兵败,是糜芳和哥哥糜竺散尽家产,帮刘备重新拉起队伍。按说,他该是荆州最可靠的防线。
可他偏偏降了。问题出在关羽身上。《三国志・关羽传》里记载,关羽北伐时,糜芳负责供给军资,“不悉相救”—— 可能是粮草没及时送到。关羽火了,放话 “还当治之”,意思是回来再收拾他。
糜芳怕了。他知道关羽的脾气,“刚而自矜”,说要治罪,就真会下手。而且,江陵城里的兵力不多,吴军一来,他心里没底。《吴录》里说,吕蒙兵到江陵时,糜芳 “开城出降”,连抵抗都没抵抗。
![]()
有人说,糜芳是因为孙权给的好处多。可再大的好处,也比不上 “刘备小舅子” 的身份。他降,更多是怕 —— 怕关羽回来算账,怕守不住城被吴军杀了。这种恐惧,让他忘了和刘备的姻亲关系。
如果刘封的兵没调走荆州留守兵,江陵城里有几千人,糜芳会不会不一样?不好说。但至少,他有了抵抗的资本。江陵城的城墙,是当年关羽亲自加固的,厚达七丈,只要有人守,吕蒙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四、傅士仁:公安的守将,为何也 “不战而降”?
傅士仁的情况,和糜芳差不多,都是被关羽逼到了绝路。他守着公安城,也是荆州的重要据点,可关羽对他,比对糜芳还不客气。
史书记载,傅士仁 “素嫌羽轻己”—— 一直讨厌关羽看不起自己。关羽北伐时,也催他出兵助战,他没答应。关羽同样放了狠话,说回来要收拾他。傅士仁心里又恨又怕。
吕蒙打公安时,先派虞翻去劝降。虞翻给傅士仁写信,说 “大军之道,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意思是吴军已经兵临城下,抵抗没用。傅士仁本来就怕关羽,又看到吴军势大,干脆也降了。
公安一降,江陵就成了孤城。糜芳在江陵看到傅士仁降了,更没了抵抗的勇气。两个人一前一后投降,荆州的大门,就这么给孙权打开了。
如果公安和江陵都有兵守,情况会完全不同。傅士仁若能守住公安,就能牵制一部分吴军;糜芳守住江陵,关羽回师时就有地方落脚。可这两个人一降,关羽的后路全断了 —— 打不赢徐晃,回不了荆州,只能往麦城跑。
五、两种假设:糜芳傅士仁的选择,决定关羽的结局
现在可以看清了:刘封的援兵,只能帮关羽 “补前线的窟窿”,却补不了 “后方的窟窿”。真正的关键,是糜芳和傅士仁在两种情况下的选择。
第一种情况:糜芳傅士仁坚守。
若刘封援兵到,荆州留守兵不调走,江陵有三千人,公安有两千人。吕蒙白衣渡江后,打公安得费功夫,打江陵更难。《三国志・周瑜传》里,周瑜打江陵打了一年,可见江陵多难攻。
只要糜芳傅士仁能守十天半个月,关羽就能收到消息。他在樊城前线,只要摆脱徐晃,就能回师荆州。吴军客场作战,粮草跟不上,很可能会撤退。这样一来,关羽不会覆灭,荆州也不会丢 —— 最多是北伐失败。
第二种情况:糜芳傅士仁还是投降。
就算江陵、公安有兵,若这两个人还是怕关羽算账,还是开城投降,那刘封的援兵也没用。荆州丢了,关羽还是没后路。就算他带着上庸兵和荆州兵,也没地方屯粮,没地方驻扎,最后还是会败。
历史上,关羽败走麦城后,身边只剩十几个骑兵。他之所以落到这步,不是因为打不过徐晃,而是因为荆州丢了,士兵们 “家在荆州者,皆无斗志”,全跑了。若荆州还在,士兵们不会溃散,关羽至少能保住性命。
六、后人的评价:关羽的错,还是用人的错?
后世对荆州之失,骂关羽的多,骂糜芳傅士仁的也多。但很少有人想:刘备集团的用人,是不是也有问题?
陈寿在《三国志・关羽传》里评价关羽 “刚而自矜,以短取败”,这话很对。关羽看不起糜芳傅士仁,又没处理好和他们的关系,才把这两个人推到了对立面。
可刘备也有责任。他让糜芳当南郡太守,傅士仁当将军,却没考虑到这两个人的能力和性格。糜芳是商人出身,不懂军事;傅士仁心胸狭隘,受不了气。把荆州的后方交给他们,本身就是个隐患。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关羽之败,始于自矜,终于无援。而无援之故,在芳、仁之叛。” 他认为,糜芳傅士仁的背叛,是关羽失败的直接原因。
还有学者说,如果刘备派赵云守江陵,或者让诸葛亮留在荆州,情况会好很多。赵云稳重,诸葛亮能协调各方关系,至少不会让后方将领因为怕被治罪而投降。
七、历史没有如果,但有 “教训”
刘封最终没派援兵。后来他被刘备赐死,罪名之一就是 “不救关羽”。可就算他派了援兵,结局也未必会改 —— 只要糜芳傅士仁还是选择投降。
这段历史,藏着两个深刻的教训:
一是再强的将领,也不能忽视后方。关羽一门心思打樊城,却忘了身后的孙权,忘了手里的 “后路” 比前线的胜利更重要。
![]()
二是用人不能只看关系,还要看能力和性格。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可他没能力守江陵,更没勇气抵抗;傅士仁有兵,却因为私怨背叛,这样的人,再亲近也不能委以重任。
关羽的覆灭,不是刘封不救,也不是兵不够多。是他的性格,是刘备的用人,更是糜芳傅士仁的选择,一起把他推向了麦城的绝境。
结语:两个人的选择,改写一段历史
建安二十四年冬,麦城的雪下得很大。关羽带着十几个骑兵突围,身后是东吴的追兵。他大概没想到,自己纵横半生,最后会栽在两个 “自己人” 手里。
如果糜芳在江陵城头咬咬牙,下令死守;如果傅士仁在公安城上,拿起武器抵抗。就算刘封的援兵没到,关羽也能回师荆州,至少不会死。可历史没有如果。
刘封的上庸兵团,只是一枚 “变量”,却不是 “关键变量”。真正的关键,是糜芳和傅士仁这两个 “人”。他们的一念之间,决定了关羽的生死,也决定了荆州的归属,更改变了三国的格局。
这段往事,也让我们明白:很多时候,打败我们的不是强大的敌人,而是身边那些意想不到的 “变数”—— 比如一个人的恐惧,一次错误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