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歇后语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它说的是家族传统会延续下去。我过去不太明白这个道理。有一次,我参加家族聚会。我在城里长大,说普通话。我的远房亲戚们说方言,我听不懂。但我发现,我们在很多小事上很像。比如,我们都看重同一个传统节日。我父亲笑着说:“你看,这就是‘照旧’。你骨子里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这件小事让我想起琉球人。他们的故事要沉重得多。他们失去国家、语言和服饰。但他们保留了核心的身份认同。这份认同感,让日本在146年里一直感到头痛。
![]()
这个故事要从一个人的死讲起。时间是1880年的冬天。一位名叫林世功的琉球使臣站在北京的衙门外。他面向皇宫,然后自杀了。林世功为他的国家工作了很久。他1877年抵达我国。他亲眼看到日本怎样一步步撕毁承诺。1879年,日本军队抓走了他的国王,灭亡了他的国家。
林世功失去了所有希望。他听说清廷自己也打算妥协,可能同意日本的“分岛”方案。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他留下一首诗,写道:“生不为日人臣,死不为日人鬼。”他用生命,展示了他对一个信任了五百年国家的忠诚。
![]()
这份忠诚从哪里来?我们要回看五百年。1372年,明朝皇帝朱元璋派“闽人三十六姓”渡海去了琉球。这些人是学者、工匠和水手。他们带去了新技术和文化。他们聚居在“久米村”。这个村子成为琉球王国的中枢。在接下来的五百年里,琉球和我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琉球的官方文书使用汉字。官员们必须会说汉语。他们的最高学府“明伦堂”教授儒家经典。这种联系不只是政治上的。它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连接。
但在1879年,日本打破了这份平静。日本军队占领了琉球,把它改名为“冲绳”。日本知道,要真正控制这片土地,就必须切断它与我国的文化联系。于是,一场文化清洗开始了。日本推行“皇民化教育”。这个教育的核心是消灭琉球的语言。
![]()
日本发明了一种叫“方言札”的工具。在学校里,如果一个孩子说了琉球语或汉语,他的脖子上就会被挂上这个木牌。他必须抓住下一个说错话的同学,才能把木牌传下去。这个制度迫使孩子们互相监视。它在孩子心中种下了恐惧。这让他们不敢说自己的母语,只能说日语。
日本还试图改写历史。他们编造“日琉同祖论”这样的故事,说日本人和琉球人有共同的祖先。他们强迫人们信仰日本的神道教。他们要求学生向天皇的照片鞠躬。几十年后,新一代的琉球人似乎忘记了他们的过去。
![]()
但他们真的忘了吗?没有。在日本统治最严酷的时期,在久米村,那些“闽人三十六姓”的后代们仍在坚守。日本人轻蔑地称他们为“顽固党”。这些人表面上服从。但在暗地里,他们用生命保护着自己的文化。
他们把“族谱”藏在家里。族谱清楚地记载着,他们的祖先来自福建。他们把妈祖的神像藏起来,在夜里祭拜。他们还保留着中华风格的“龟甲墓”来安葬家人。他们用这些固执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根。
![]()
当我国的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份隐藏的认同感显现出来。琉球王室后裔蔡璋,冒着风险来到我国。1941年,他组织了“琉球青年同志会”。他们的口号很清楚:“解放琉球,归属中国。”他们努力向世界诉说琉球与我国的历史。
机会曾经出现过。1943年,盟国在开罗开会。美国曾提议,战后应将琉球群岛归还我国。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可惜,当时我国的政府担心自己的海军力量不够,无法防守这片遥远的海域。他们没有接受这个提议,反而提出“中美共管”的方案。
这个犹豫的决定,改变了琉球的命运。战争结束后,琉球没有回归。它成了美国的军事托管地。
![]()
1971年,美国和日本签订协定。美国把琉球的管辖权交给了日本。历史的悲剧重演了。直到今天,这片群岛上仍然布满了美军基地。当地居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甚至在日本国内也受到歧视。
146年过去了。时间改变了很多事。今天琉球的年轻人大多只会说日语,他们不会说汉语。但那份来自血脉的联系没有断。近些年,一股“寻根”的热潮在琉球兴起。
![]()
那些“闽人”的后裔,组成了“久米崇圣会”这样的团体。他们带着保存了几百年的族谱,跨过大海,回到福建的福州和泉州。他们寻找族谱上记载的村庄,与大陆的亲人核对名字。
他们和大陆亲戚的语言不通。但这没有关系。当他们站在祖先的牌位前,他们会用日语,或者用不标准的方言,告诉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是中国人的后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