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楔子
前两天良有方的群里,良子的朋友黄总发了一个视频,说的是:得房率是不是越高越好?
虽然关于得房率的话题,我这几年也在文章中涉及到,但是正儿八经的将“得房率”作为主题来写一篇文章,确实没有。
看了黄总的视频之后,我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聊一聊这个话题,今天这篇文章就是。
![]()
02
术语
这个章节都是术语,比较烧脑。如果看不下去,可以直接跳过。
先来说说:什么叫得房率?
得房率
指可供住户支配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与房屋建筑面积(销售面积)的比率,用于衡量房屋实际使用效率。
其实得房率一直都是一个房地产营销的“术语”,在建筑规范 中并没有这样一个专有名词。
建筑规范中有个名词叫做“全楼的使用面积系数”,和得房率的意思大体相似,但更加规范和严谨一些。(如下图)
![]()
全楼的使用面积系数
以全楼总套内使用面积除以住宅楼建筑面积(包括本栋住宅楼地上的全部住宅建筑面积,但不包括本栋住宅楼的套型阳台面积),得出一个用来计算套型总建筑面积的计算比值。
全楼使用面积系数 =全楼套内使用面积之和/全楼建筑面积
这个系数,普通人就可以理解为得房率了。因为要扣除墙体、楼电梯等公摊面积,所以这个系数是永远也不可能大于1的。现在很多楼盘说自己的得房率超过100%,那都是噱头了。
![]()
公摊面积
是指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分摊所有的整栋楼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
建筑规范中特别指出,包括的都是地上部分的面积,而地下和半地下的面积都不会被计做公摊。
另外要强调的是:除了机房、设备用房、门厅、交通面积等之外,所有的墙体、烟囱、排气道、管井等也都是公摊面积。
![]()
套型建筑面积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户型产证面积。是指成套住宅的建筑面积,由成套住宅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的条文,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计算公式:
套型建筑面积= 套内使用面积+相应的建筑面积+套型阳台面积
如果转换成我们熟悉的说法,就是如下的公式:
户型建筑面积=实际使用面积+公摊面积+阳台面积
但是这个面积计算的过程非常复杂,普通人要搞明白没那么容易。所以房产销售怎么宣传,普通老百姓也就只能怎么听,没法求证。
即使是建筑师,如果没有全套图纸,其实也没法复核这个得房率,只能凭经验“毛估估”。
![]()
03
消灭公摊?
实得面积加上公摊面积,就是一栋楼的总面积;而得房率加上公摊率,就等于1。
公摊面积大了,实得面积就少了,所以公摊仿佛成了令人深恶痛绝的一个词,购房者甚至怀疑开发商故意做大公摊面积。
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 开发商既没有“作案”动机,也没有“作案”的能力 。
先说动机,
当一块地被开发商拍下来,地块的容积率就是一个定值。
假设某块地的计容建筑面积是10万平方米,户均建筑面积是100平方,那么就可以造1000户。
假设每户的平均公摊为30平方,那么小业主实际能得到的套内使用面积为70平方;
如果开发商把公摊做到35平方,那么套内使用面积为65平方;
试问, 哪种户型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当然是得房率高的户型好卖了!所以开发商没有动力去把公摊面积做大。(如下图,皆为以前传统的90平户型,你会选哪个?)
![]()
再说能力,
一般情况下,一个住宅小区的公摊面积数据,需要经过以下程序:
设计单位的图纸测算(预测);
主管部门对公摊的核算;
在项目竣工后 ,测绘部门还要对房产面积再进行一次测算(实测)。
很多地方的 规划部门,会要求图纸和最后的实测“0误差” ,这也是我当年做住宅设计时最头疼的事情,算面积实在是太费脑细胞了。
所以你说 开发商有能力在这上面造假吗?
这么严格的监管,开发商如果数据造假还会被处罚,他们何必吃力不讨好呢。
![]()
另外在《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 》中,对于房屋面积缩水有明确要求:
出现误差,按照面积误差比绝对值 3% 的标准,多退少补。
即合同约定的面积与实际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出3%时,购房人有权退房。
同意不退房的,实际面积小于合同约定面积时,绝对值超出3%部分的房价款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双倍返还购房人。
综上所述,你就会发现:其实没有人愿意“人为”的加大公摊面积。公摊面积的不断变大,都是规范要求的,初衷都是为了房子更舒适,更安全。
![]()
04
关公战秦琼
前面说了半天,一直还没有回答“得房率”到底是高好,还是低好?
下面我就用举例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
第一个例子:独栋别墅
独栋别墅,我们几乎可以理解为是营销概念上的100%得房率。因为没有公共的交通面积,也没有公共的隔墙和管井,只有几个公用的设备机房。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然是得房率越高越好,因为都是为自己家服务的。
![]()
第二个例子:香港怪兽大楼
香港怪兽大厦位于港岛东区鲗鱼涌,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因成为《变形金刚4》取景地而广受关注。
大楼是由福昌楼、益昌楼、益发楼、海山楼及海景楼五栋大厦组成的“E”形建筑群,总共有2400多户,住着大约1.4万人。
虽然我没能查到这栋大楼的得房率是多少,但其以超高人口密度和独特视觉冲击力而闻名,所以我相信一定很高。因为户数很多,总建筑面积很大,所以公摊面积就显得小了。
但是这样的高得房率,你觉得是越高越好吗?
![]()
第三个例子:超高层大平层
现在上海市中心有不少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大平层户型。从其核心筒来看,一般都会配置3部电梯和两部楼梯,而且电梯厅还要营造私属入户的感觉。
![]()
而且超高层建筑还要每隔50米设置避难层,所以公摊面积会比普通的高层大许多许多。(如上图)
详细介绍,大家可以扩展阅读:《》
如果和上面的怪兽大厦相比,得房率一定是低很多。这种情况下,你觉得是得房率高好呢?还是低好呢?
![]()
第四个例子:新政后的上海住宅
今年9月26日上海出台了住宅新政之后,市面上就出现了不少“3阳台,N多飘窗和超大设备平台”的项目。
这几十个平方的所谓面积赠送,对于消费者来说当然是越多越好。
对政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扩展阅读:《》
这样的得房率,就是房产中介宣传的大于100%的得房率,当然是越高越好啦。
![]()
第五个例子:市中心的“老破小”
我们耳熟能详的“老破小”,既没有电梯,也没有大堂,楼梯宽度也很小,所以得房率很高。
但是你使用下来感觉方便吗?你住在里面觉得很“体面”吗?
这样的高得房率,是你想要的高得房率吗?
![]()
举了5个案例之后,聪明如你应该发现得房率的端倪了吧。
首先,我们并不能笼统的说得房率越高越好。因为不同住宅产品之间的得房率比较,其实就是关公战秦琼,是毫无意义的比较。多层和高层比,高层和超高层比,得房率当然差着档呢。
只有同类型的普通住宅之间的对标,才是得房率越高越好。我们普通人对于公摊的态度应该是“该省的省,该费的费”。
![]()
其次,得房率低对于豪宅大平层项目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你看买豪宅的人,都希望大堂大一些,电梯能直接入户,就连不常走的剪刀楼梯间都要舒适一些(因为层高高,而要设置中间休息平台)。
而你看富豪们谁抱怨过公摊面积大的,他们只会抱怨配套设施不足,不够档次。
所以得房率高低这个事情,真的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
05
结束语
公众对于得房率的”斤斤计较“,本质上是希望房价能降一些下来。当房价下降时,用相同的总价,就能买到更多的房产面积,使用上也更富裕一些。
另外对于得房率高低的关注,也体现了购房者希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消费的诉求。
而得房率的高低比较,也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是同口径的比较,才有参考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