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当曹德旺早年对房地产走向提出质疑时,曾引来无数冷嘲热讽,然而时间的推演却证明了他那番言论背后的深邃洞察力。
如今,曾经被视为城市现代化象征的二三十层电梯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二手房挂牌数量激增,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持续探底,交易活跃度低迷至极。
为何高层住宅逐渐失去吸引力?这些密集楼宇在未来几十年又将走向怎样的结局?
![]()
在过去的黄金年代,拥有一套高层住宅不仅是安身立命的体现,更被看作社会地位的象征。售楼大厅常常人潮涌动,全款购房者如同明星般受人羡慕,能通过内部关系提前选房的人更是享有“特权感”。
可如今,整个市场的风向已彻底逆转。
![]()
浏览各大房产平台,二手房挂牌房源中超过六成来自昔日抢手的高层楼盘,而这些资产如今更多地被贴上“流动性差”甚至“难以脱手”的标签,俨然成为不少家庭账面上的负担。
高层住宅作为特定时代下的产物,曾向购房者承诺三大核心价值:资产保值增值、垂直生活的便利性以及高品质的邻里社区环境。
![]()
但现实的发展轨迹与当初的美好愿景背道而驰。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这套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崩塌,从众人追逐的“优质资产”,滑落为无人愿接盘的“风险资产”。
许多人对房产的信心源于“房价只涨不跌”的惯性思维,而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房子不过是钢筋水泥的堆砌物,本质上不具备无限升值的基础。
![]()
以公摊面积为例,在北京朝阳区一栋28层高的住宅楼里,公摊比例可达28%。这意味着你花费百万元购买的100平米户型,实际可用空间仅约72平米。
接近三分之一的资金就这样消失在走廊、管道井和设备间之中——这部分支出既无法使用也无法转卖,构成了一项长期被忽视的巨大隐性成本。
![]()
而这仅仅是持有成本的开端。拥有一套高层住宅,更像是订阅一项不断涨价的服务套餐,且费用逐年攀升。
物业费中,超过两成用于电梯、水泵等关键设施的维护,而这类开支正以年均8%的速度上涨,持续侵蚀着房屋的实际净值。
![]()
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每日承载居民上下通行的电梯,其服役年限早已超出预期。全国范围内,近三成电梯运行时间超过15年,逐步进入故障频发阶段。
一旦面临整体更换,单次投入可能高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这笔沉重的费用最终将由全体业主共同承担。
![]()
相较之下,低密度住宅因具备土地再开发潜力,往往拥有更强的价值支撑。而高层建筑则因拆迁难度极大——动辄涉及上千户居民协调,补偿预算轻松破亿——几乎被开发商列为“不可触碰”的项目。
因此,当建筑寿命终结之时,“70年产权”或许只剩下法律意义上的存在感,其真实经济价值极有可能归零。
![]()
高层住宅所倡导的“垂直生活方式”,曾许诺人们一种高效便捷的都市体验:一键直达,省时省力。但这种便利在建筑老化面前显得极为脆弱。
电梯本是住户的生命通道,可一旦停运,生活便陷入瘫痪。广州某小区四部电梯同时停摆,维修周期长达半年之久,居民只能徒步攀爬几十层楼梯。
![]()
在上海黄浦区,一部已运行22年的老旧电梯频繁发生卡顿事故,曾导致多名居民被困轿厢内长达20分钟,险象环生。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容积率,开发商普遍压缩楼间距,部分项目不足30米,造成中间楼层常年光照不足,形成大量“采光盲区”。
![]()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缺乏自然光照易引发维生素D合成不足,影响骨骼健康,尤其对儿童成长和老年人免疫力构成威胁。这场用健康换取居住空间的交换,代价远超多数人最初的认知,也让家失去了应有的温暖与安全。
有人认为高层住宅提供了更好的安保系统和封闭管理,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但在极端灾害面前,这种安全感极易瓦解。
![]()
目前普通消防云梯的最大救援高度通常不超过100米,相当于33层左右。这意味着20层以上的住户一旦遭遇火灾,基本处于救援盲区。
更为危险的是,建筑内部的电梯井和通风管道会形成强烈的“烟囱效应”,使有毒烟雾以每秒3到4米的速度迅速扩散,原本通往家中的路径瞬间变成致命通道。
![]()
高层住宅最初描绘的“现代文明社区”图景,曾吸引大批中产阶层入住,但高密度带来的匿名性、公共事务决策困难以及住户阶层分化,使其难以维系理想状态。
高密度居住环境下容易出现“责任分散效应”——人人都觉得该管,结果却是无人真正负责。
![]()
青岛某小区曾因8000元电梯维修费未能达成一致,其中6户拒绝缴纳,导致整项工程拖延三周之久。如此微小的分歧竟足以让公共维护机制陷入停滞。
长此以往,物业费收缴率下降,服务质量缩水,物业公司最终选择退出,留下的是电梯停运、垃圾堆积、绿化荒废的混乱局面。
![]()
有能力改善居住条件的家庭陆续搬离,置换至环境更优的新区或低密度社区,而留下的多为无力迁移的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
人口结构的根本转变,直接削弱了社区的整体维护能力和资金支持,加速了物理空间的老化。
![]()
外墙涂料剥落、公共座椅破损、健身器材锈蚀,整个社区氛围日渐萧条,曾经的“体面生活”逐渐褪色为“勉强维持”。
面对这一趋势,政府并非袖手旁观。多地出台扶持政策,如首套房首付降至20%,房贷利率下调,部分地区还发放2至5万元购房补贴。
![]()
此外,今年国家计划全面推进老旧电梯更新工程,并给予一定财政补助,试图缓解安全隐患。
但这些举措在庞大的结构性矛盾面前,仍显力度不足,更多属于应急修补而非根本性变革。市场的反馈最为真实。
![]()
当前在同一地段,即便高层住宅售价比多层住宅低15%至20%,成交量依然惨淡,平均成交周期比后者延长60%以上。
当一套房产既无法顺利出售,租金回报也趋于平庸,最终沦为低端租赁市场的集中地时,它的社会属性也就完成了向下沉降的定型过程。
![]()
回望2020年,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狂热顶峰之际,曹德旺就曾公开警示:未来高层公寓或将演变为“贫民窟”。当时这一观点被业内广泛批评为“外行妄言”,甚至被解读为出于嫉妒的唱衰言论。
但几年过去,越来越多的事实正在印证他的判断——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理性观察的清醒预言。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