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牌排江苏第二,城市个头不大,连省会都不是。
却悄悄干出人均GDP全国四连冠、工业产值一度碾压广州、芯片产业链全国最全的硬核成绩。
![]()
没有北上广的光环,也没有资源型城市的暴利,无锡凭啥在长三角杀出一条“制造强国”的路?
答案不在口号里,而在车间、实验室和一张张沉默却高效的产业地图上。
大家好呀,小汉这篇观察,就从“苏B”无锡说起。
![]()
很多人提到无锡,第一反应可能是“太湖边的小城”“樱花好看”“离上海苏州很近”。
但要是告诉你,这座看起来不声不响的城市。
人均GDP已经连续四年在全国大中城市里排第一,甚至超过北上广深。
![]()
它的工业总产值一度比广州还高。
它的芯片产业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链条完整程度仅次于上海。
你可能会有点惊讶。
![]()
毕竟,无锡不是省会,也不是直辖市,车牌只是个“苏B”,面积在长三角核心城市里最小。
常住人口不到750万,在万亿GDP城市里排倒数。
可就是这样一个“小个子”,干出了“大块头”的活儿,它到底凭啥?
![]()
人均GDP为啥这么高?
先说清楚一件事:人均GDP高,不代表每个人钱包都鼓。
它是个平均值,等于一个地方一年创造的总财富,除以常住人口。
所以,要么GDP特别大,要么人特别少,或者两者兼有。
![]()
无锡的情况是:
GDP够大,2023年1.54万亿,全国第14,人又不多,749万,在万亿城市里排倒数第三。
但光靠“人少”占便宜,撑不了四年连冠。
![]()
真正关键的是,无锡每一块土地、每一个工人都在高效产出。
举个例子:同样一亩工业用地,有些地方可能建个普通加工厂,年产值几百万。
但在无锡高新区,这块地可能建的是芯片厂或生物医药实验室,年产值轻松过亿。
![]()
2023年,无锡高新区的人均GDP全省县市区第一,这就是效率。
而且,无锡的产业结构很“硬核”。
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占GDP将近一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1.4%和52.3%。
![]()
换句话说。
无锡造的东西不是低端货,是物联网设备、高端芯片、生物医药这些附加值高的产品。
![]()
再对比一下:
像鄂尔多斯、克拉玛依这些资源型城市,人均GDP也高,但靠的是“家里有矿”—煤和油。
一旦资源枯竭,经济就容易波动。
![]()
无锡靠的是“家里有厂”,而且是技术密集型的厂。
走的是内生增长的路子,更稳、更可持续。
![]()
工业底子有多厚?
很多人不知道,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
129年前,无锡就有了第一家民族资本工厂—业勤纱厂。
后来,棉纺织、面粉、缫丝成了三大支柱,奠定了“实业兴邦”的基因。
![]()
改革开放后,无锡又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成为“苏南模式”的代表。
那时候,村村办厂、镇镇有业,虽然规模小,但灵活、务实、敢闯。
这种草根工业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
![]()
进入21世纪,无锡经历了一次痛苦但关键的转型。
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爆发,国家给无锡划了生态红线。
逼着它关停了五千多家高污染、高能耗的小厂。
![]()
那几年,无锡的工业排名一度在省内垫底,很多人觉得它“不行了”。
但无锡没躺平,反而借机“腾笼换鸟”。
把腾出来的土地和空间,用来引进高附加值产业,比如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
![]()
结果,工业用地减少了,工业产值却逆势上涨。
2023年,无锡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曾经一度超过广州。
![]()
更厉害的是,无锡的制造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成群结队。
它搞了个“465”产业集群:4个地标产业,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信息。
6个优势产业(高端装备等)、5个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元宇宙等)。
![]()
这些产业之间还能互相赋能。
物联网需要芯片,芯片制造又依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又用到精密仪器,整个链条转起来了。
![]()
现在,无锡有5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在全国地级市里名列前茅。
全球“灯塔工厂”,代表制造业最高水平有4家在无锡,跟很多一线城市比都不逊色。
![]()
芯片为啥能全国领先?
说到芯片,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上海、北京、深圳。
但其实,无锡才是中国集成电路的“黄埔军校”。
这事得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
![]()
当时国家要在无锡建742厂,专门生产电视机用的芯片。
这是中国第一条完整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从拉硅棒到封装测试,全链条都有。
到了80年代,742厂的产量占全国40%,几乎家家户户的彩电里,都有无锡产的芯片。
![]()
后来,742厂演变成华晶集团,又培养出一大批技术骨干。
这些人后来去了中芯国际、华虹、长电科技,甚至硅谷,成了中国芯片行业的中坚力量。
业内有个说法:全国500多位芯片企业的高管和技术专家,都有无锡背景。
![]()
今天的无锡,依然是芯片重镇。
2023年,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达2400亿元,全国第二。
更关键的是,它是全国唯一一个在设计、制造、封测三大环节都排进全国前五的地级市:
封测全国第一、制造全国第三、设计全国第四。
![]()
而且,无锡的芯片产业不是靠外资输血,而是本土企业唱主角。
像华润微电子,是中国唯一一家IDM模式,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芯片公司。
长电科技则是全球封测龙头,这种本土主导的结构,抗风险能力更强。
![]()
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的设备
最近几年,无锡还在往更前沿的方向冲,比如第三代半导体、量子芯片、光子芯片。
清华、上海交大、华中科大等顶尖高校的研发团队纷纷在无锡设研究院。
还建了共享中试平台,帮科学家把实验室成果变成产品。
![]()
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让无锡在芯片赛道上越跑越快。
![]()
没有名校,怎么搞创新?
无锡有个“短板”:本地没有985大学。
跟武汉、西安、南京比,高校资源差一大截。
按理说,搞高科技应该吃亏。但无锡偏偏走出了一条“借脑创新”的路子。
![]()
它不纠结于“自建名校”,而是直接把顶尖高校的科研团队请过来。
比如,清华在无锡建了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搞AI医疗、自动驾驶。
华中科大把数字化制造基地放在惠山区,上海交大则带来了光子芯片中试线。
![]()
这些合作不是挂个牌子就完事,而是真金白银投入、真刀真枪干活。
政府出地、出钱、出政策,科学家出技术、出团队,双方共同持股,利益绑定。
科学家不再是“打工者”,而是“创业者”,积极性自然高。
![]()
更聪明的是,无锡还建了共享中试平台。
要知道,很多科研成果卡在“最后一公里”—实验室做得好好的,一放大生产就失败。
中试设备动辄上亿,小团队根本玩不起。
无锡把这条线建起来,开放给全国团队“按需使用”,相当于提供了“芯片界的云计算服务”。
![]()
靠着这套组合拳,无锡的创新活力一点不输一线城市。
过去五年,高新技术企业从4600多家涨到7300多家。
技术合同成交额翻倍,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12年全省第一。

就连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这些新赛道,无锡也抢到了先机。
东方空间的火箭发动机、道尼尔的水上飞机,都在无锡落地。
说到底,无锡的成功,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砸钱,而是把“约束”变成了“动力”。

面积小?那就提高单位产出。人不多?那就吸引高价值人才。没名校?那就“借脑”搞研发。
生态红线?那就淘汰落后产能,聚焦高端制造。
它没有盲目扩张,也没有跟风炒作,而是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个基本盘。
一步步把传统产业升级,把新兴产业做实,把未来产业提前布局。
![]()
这种“稳中求进、实中求新”的打法。
或许正是它能在长三角强手如林的格局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苏B,凭的就是这份清醒、务实和韧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