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何志毅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四中全会公报)和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后,社会各界在研读中发现,产业备受重视,在所有战略任务中排序第一、出现频次最高、文字篇幅最大,可谓浓墨重彩。作为长期研究产业的学者,我深感欣慰、备受鼓舞,有以下五点认识和感受。
一、四中全会公报和“十五五”规划建议将产业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研读四中全会公报,产业在四中全会部署的具体工作任务中排序第一。
四中全会部署的前十项战略任务的主题词为:产业、科技、市场、体制、开放、三农、区域经济、文化、民生、绿色,这个排序体现了四中全会对产业的高度重视。
四中全会公报中直接出现产业二字共有9处,提及“产业体系优势”1处,“现代化产业体系”2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产业变革”“产业创新”“文化产业”各1处,以产或业单字表达共计6处,提及“农业”2处、“制造业”2处、“服务业”1处、“房地产”1处。
未用产业二字,但实为产业的还有7处,例如“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等。以上与产业直接相关的22处,涉及的文字篇幅约为250字。产业为出现频率最高和文字篇幅最多的关键词。四中全会公报把产业体系优势作为与社会制度优势、市场规模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并列的四大优势之一。
从产业的角度看,社会制度优势、市场规模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同时也是产业体系优势的基础和支撑,产业体系优势也体现了我国的社会制度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
“十五五”规划建议对四中全会公报中关于产业的精神和内容进行了丰富和细化,直接出现“产业”二字56处、产或业字40处、不带产业二字而实为产业的126处,共计222处。产业内容的表达分布在61条建议的36条中,占比达到59%,而且还出现在15个大项中四个大项的引言中,分布面很广。
例如在文化发展部分提到发展文化旅游业,在国家安全能力建设部分提到产业链和产业备份,在民主与法治建设部分提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在充分就业部分提到产业与就业协同,在“一带一路”和两岸关系部分提到加强产业合作,等等。
由此可见产业的发展融入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中全会公报和“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出现的具体产业种类十分丰富,例如,涉及了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文化产业、航天产业、交通产业、网络产业、房地产业、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讯、未来产业、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科技金融、服务贸易、人工智能、卫生健康、海洋装备制造业、现代航运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养老产业、公共服务业、清洁能源、风光水核、抽水储能、新型储能、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太空、深海、极地,等等近60多个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产业。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中央对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精细部署。
二、发展产业是中央二十大以来持之以恒的一贯国策,要把产业建设的一张蓝图绘到底。
中央对产业的重视由来已久,今天我们学习领会四中全会精神,更要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产业的一贯重视,持之以恒地把产业建设的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十大以来,中央关于产业发展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党的十九大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党的四中全会提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书记于2023年9月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3年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2024年7月写入中央二十届三中全会文件。四中全会再一次强调“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四中全会进一步指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五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并将其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等任务结合,形成系统性战略框架。“十五五”规划建议书再次提到“加快建设更多的世界一流企业”。
三、当前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于发展壮大实体经济、聚焦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尽管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我们的产业体系还不够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合理,各类产业比重合适,先进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比重较高,产业创新引领能力较强,国家战略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层次分明,产业领军企业强大,产业链完整,产业集群显著,产业生态良好。
其中最重要的是实业的比重、先进制造业的比重、科技产业的比重,和高质量产业(企业)的比重。
在中国的制造业中,传统制造业比重较高、先进制造业比重较低,需要加强先进制造业,提升先进制造业在实体经济中的份量。
根据测算,在全球产业分类标准的74个制造业四级产业中,中国先进制造业在本国的综合实力系数与荷兰、美国、瑞士等国相比,还有差距。
根据产业的综合实力系数,中国的前十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例如银行、建筑、石油、零售、酒业、保险等,而世界强国的前十产业以先进产业为主,例如互动媒体、半导体、系统软件、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制药等。
在上市公司分布的产业里,中国拥有冠军产业36个,世界强国拥有92个。
中国在36个冠军产业里,只在12个产业中拥有冠军企业,而在7个产业没有排名前四的领军企业,说明我们的有些产业虽然基数大,但缺乏领军企业,难以引领产业发展。
中国的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比例也有待于改善,尤其应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世界强国相比,综合实力系数不及其三分之一。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服务于制造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制造业的质量密切相关。
在数据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修正了全球产业分类标准,替换了五个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光伏产业、显示产业、无人机产业、机器人产业。数据表明,中国在这些产业里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这说明中国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备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四、中国是产业大国,还不是产业强国,要大力提升产业与企业的质量,加大产业创新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今中国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但还不是产业第一强国。
我们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数据表明,中国产业总量的实力系数与世界强国相比,约为其三分之一,而两国GDP的比较系数约为三分之二。中国的上市公司数量居全球第一,市值、营收、利润总量居第二,但企业平均市值仅为美国企业的16%,平均利润不足瑞士企业的20%,反映了企业质量较低。
从各项平均值看,中国各个产业的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平均营收、平均利润低于全球平均指标的产业数量达到一半以上;从产业效率看,中国各个产业的营收利润率、净资产回报率低于全球平均指标的产业数量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中相对优秀的企业,说明中国的企业质量和产业质量水平均有待于提高。
中国在全球科技型产业中的综合实力系数位列全球第二位,但与世界强国的综合实力系数相比仅为其四分之一,差距较大。
中国科技型产业在本国产业体系中的综合实力系数占比低于韩国、德国、荷兰、美国等国家。在数据处理与外包服务、半导体产品、信息技术与外围设备、研究与咨询服务、生命科学工具与服务等细分产业,中国产业实力仅为世界强国的百分之十左右。有些产业的差距更大,例如世界强国的系统软件产业实力系数为中国的72倍,应用软件产业实力系数为中国的40倍。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方面,我们既要继续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更应该充分鼓励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力量,成为国家创新的战略力量。
华为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达到215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七,而且其中的基础研究部分占比达三分之一,大大超过了科研投入最高的大学。腾讯、比亚迪、中兴通讯、百度、小米、上汽、宁德时代等企业的研发投入都超过了20亿美元。
但是2024年中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年度研发投入为3227亿美元,约为世界强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7523亿美元的百分之四十。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研发强度为3.1%,世界强国为8.4%。652家全球产业领军企业的平均研发费用为23.87亿美元,而583家中国产业领军企业的平均研发费用为3.70亿美元。可见中国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实力必须大大加强。
我们以产出维度(市值、营收、利润等)、效率维度(营收利润率、净资产回报率)、稳健维度(企业历史)、创新维度(研发强度)与可持续发展维度(ESG)评选出652家全球前四强产业领军企业,中国企业的数量仅约为世界强国的四分之一。
中国与世界强国的世界产业领军企业综合实力比较系数为0.18,远低于两国的GDP的比较系数0.65。中国需要加快建设更多的世界一流企业,在产业中处于引领地位。
五、中国的产业土壤将长出产业学的学科,引领全球产业理论的发展。
产业,现在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社会学的内容。在当今世界变局的大国博弈中,产业首当其冲,举足轻重,举世瞩目。
产业的重要性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关系十分凸显,例如某国发起了将芯片、通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网络平台、生物科技、航运等产业作为重点的贸易战。
国家之间的博弈手段也大大超出了经济领域,某国竟然举全国之力制裁中国一个企业,甚至以莫须有之名用“长臂管辖”拘捕无辜人员。这充分显示了产业竞争的严酷性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作为大学教授,我认为产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呼之欲出。
产业学研究如何促进科技向产业转化,推动产业发展壮大,研究市场与政府之手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相互作用,研究产业与国家安全和国民生命安全、产业与生态和环境、产业链建设与全球经济平衡发展的关系、产业与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的关系、产业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等等。
从学科交叉的角度,产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含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工程管理四个一级学科)、社会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统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都有交叉关系,未来的产业学可能成为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并列的门类学科。
显然,现代产业学科的最佳诞生地是中国。
从四中全会公报和“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我们可以感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产业如此高度的重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产业发展有如此丰富的实践,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有如此明显的成就,即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试错和迭代都是必由之路,也是宝贵经验。
所有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产业方面学习的对象是中国而非其他国家,我们看到世界发达国家也正在建立或修正他们的产业政策。实践之花必然结出理论之果,产业学诞生的时机成熟了。
中国拥有完整产业体系优势、规模产业优势、规模制造业优势、规模市场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社会制度优势、未来产业赶超优势,中国产业正在向从规模到质量,从传统到先进,从模仿到创新,从零星到体系,从庞大到强壮迈进,我们有信心在下一个五年到十年之间成为产业强国。
我们要在中央四中全会公报和“十五五”规划建议书的鼓舞和指导下,继续研究全球产业格局、研究中国产业体系、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继续促进全球产业的共同发展与和谐共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排版 | 薯条
审校 | 正风 轮值主编 | 夏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