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的央国企,一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长时间不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
这样的管理者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内,看报表,听汇报,纸上谈兵,行动与实际严重脱节。
他们会议接连不断,调研却流于形式;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交由助理接收材料;遇到现场突发情况,指示基层“先研究研究”。表面看似繁忙,实则并未触及问题本质。
![]()
这类现象逐渐演变为一种组织管理上的弊病:行动上看似积极,表达上足够主动,却在责任承担上有所回避。他们的付出不在于一线工作,而在于办公室事务;关注点不在群众需求,而在上级评价;处理问题不直接决策,而是反复斟酌措辞、准备材料、安排后续会议讨论。
一、脱离日久,信息失真
脱离基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起初可能只是因岗位调整回到总部,离开具体业务现场;随后出差频率降低,书面汇报增多;最终,信息依赖他人转达,情绪感受仅通过演示文稿体会,认知逐渐局限于文字与数据之中。
这类干部习惯于在数字中寻找答案,却忽略了数据背后人的因素。他们以为一切运转正常,却未能察觉现场可能已停水三天、卫生室关闭、员工报销拖延数月未处理。他们将远离基层的状态视为常态,逐渐形成一种听不到真实声音的决策风格。
二、处理问题方式异化
许多人向领导反映问题后走出办公室,常感到问题本身并未推进,反而流程更为繁琐。原因在于部分管理者并非真正致力于解决问题,而是追求“平稳过渡”;重点不是办成事情,而是避免纰漏;不愿承担责任,而是思考如何合理规避。
请求决策时,他们要求继续优化方案;需要明确方向时,他们建议多方征求意见;提交清晰的情况说明后,他们提出调整表述语气——而经过这些环节,往往已错过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三、上下互动陷入形式化循环
领导干部习惯阅读材料,基层便投入精力撰写材料;上级注重逻辑推演,下级便讲究格式规范;上面等待结论,下面营造氛围。基层希望得到明确决策,上级仅传递意向;申请加快审批,被告知遵循流程;等待流程推进,又被建议会后商议。
最终,上下层级共同陷入形式主义的循环:文件资料越来越厚,实际成效越来越薄。一线干部白天处理现场事务,晚间撰写详尽汇报,熬夜修改文稿成为常态;新员工入职不久就能制作多种风格的演示文稿,却不清楚具体业务如何开展;资深员工言必称“过去一直如此”,即使面临困难也很少提出改进建议。多数人清楚问题所在,但对上级真正听取意见已不抱期望。
有的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并不缺乏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甚至不缺少专业人才,所欠缺的,往往是能够深入实地了解情况、作出明确决策的管理者。无需长时间驻扎一线,只需在基层单位的旧桌椅旁,耐心倾听员工把话讲完。
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能仅依赖于书面材料中的结论。有的领导脱离群众,不是因为多忙,而是因为缺乏倾听的耐心、缺乏信任的态度、缺乏负责的态度。
领导干部主动深入基层,不仅能够获取一手信息,更能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组织健康发展。而基层员工也需保持反映真实问题的勇气,共同推动组织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只有在上下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盈利,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