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
领导交代一个任务:“小王,写个关于XX工作的总结/方案/通知。”你正襟危坐,打开一个空白Word文档,标题写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双手搁在键盘上,大脑一片空白,心里万马奔腾,就是憋不出一个字。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憋稿子”。别慌,今天不跟你讲什么高深莫测的“万能逻辑”,就分享一个最朴实、但最能破冰的写作心法。掌握了它,你就能告别恐惧,让公文写作变得“有章可循”。
“憋稿子”的根源,不是没文采,而是没思路
很多人一提笔就想追求辞藻华丽、对仗工整,这其实是最大的误区。公文的第一要义是把事情说清楚。思路不清,再好的文笔也是空中楼阁。
所以,动笔之前,请先忘掉“写作”这件事,把它转化为“思考和组织信息”的过程。
破冰利器:“三段式”思考框架(问路-铺路-赶路)
这个框架看似简单,但能帮你快速理清逻辑,填满空白的文档。它不是生硬的模板,而是一个思考路径。
![]()
第一步:问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个材料?(目的与依据)
这是动笔的“总开关”。问自己三个问题:
- 写给谁?(是给上级领导汇报,还是给下级单位通知,或是给平行部门协办?对象决定了你的语气和详略。)
- 想达到什么效果?(是为了争取支持、汇报进展、部署工作,还是总结经验?目标决定了你的核心论点。)
- 依据是什么?(是上级文件精神、领导指示,还是本单位的工作实际?依据让你的材料站得住脚。)
动笔技巧: 把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用最直白的话写在文档最上方,作为你的“写作指南针”。比如:“本文是给分管领导汇报XX项目进展,目的是争取下一步的经费支持,依据是年初的工作计划和本次调研数据。”
第二步:铺路——我们要讲清楚哪几件事?(搭好骨架)
这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逻辑是否清晰。别想复杂的,就用最经典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梳理。
- 是什么(情况与现状): 描述当前工作的背景、基本情况、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这是事实基础。
- 为什么(分析与原因): 对现状进行分析。为什么能取得成绩?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问题?根源在哪?
- 怎么办(对策与建议): 基于分析,提出下一步的具体措施、建议、方案或请求。
动笔技巧: 不要一开始就追求段落连贯。直接打开文档的“格式”-“段落”-“多级列表”,把这三大点作为一级标题列出来。然后在每个标题下,用 bullet points(项目符号)罗列你能想到的所有要点、关键词、数据。这个过程,就是“铺路”,把零散的素材铺到逻辑线上。
第三步:赶路——如何让表达更精准有力?(填充血肉)
骨架有了,现在需要让内容丰满起来,向前“赶路”。
- 用数据说话: 把“取得了较好成效”换成“效率提升了15%”。
- 用事例支撑: 把“各部门积极响应”换成“例如,A部门在一周内完成了全部摸排工作”。
- 用政策背书: 引用相关的文件名称和核心要求,增强权威性。
- 语言精炼: 写完初稿后,通读一遍,删掉所有不必要的“的、了、吗”和空洞的套话。
实战举例:写一份《关于提升青年干部理论素养的方案》
- 问路: 写给本单位党组,目的是让方案获批并实施,依据是上级关于加强青年干部培养的文件精神。
- 铺路:(是什么)现状与问题: 当前青年干部理论学习存在“被动参与多、主动思考少”、“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什么)原因分析: 学习形式单一;缺乏实践平台;考核机制不健全。(怎么办)具体措施:开设“青年讲堂”,鼓励分享交流。成立课题调研小组,以研促学。建立学习积分制,与评优评先挂钩。
- 赶路: 在每个措施下,补充上负责部门、时间节点、预期目标等具体内容。
![]()
总结一下:
下次当你再面对空白文档时,别再本能地恐惧。深呼吸,然后:
- 先“问路”,明确方向;
- 再“铺路”,搭好骨架;
- 最后“赶路”,填充血肉。
这个框架的核心,是帮你把无序的思考变得有序。它不能保证你篇篇是范文,但一定能帮你克服“不敢动笔”的窘境,快速拿出一篇结构清晰、内容扎实的合格公文。
写作是一门手艺,唯手熟尔。从用好这个框架开始,大胆地去写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