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如果不是俞敏洪亲自拍了那封“来自南极的周年贺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新东方已经32岁了。可惜员工的关注点不在“周年”,在南极。老板在南极看冰山,员工在工位看KPI,天地之间隔着一整片白茫茫的大洋,横亘着一道叫“距离感”的墙。
这种场面太熟悉了:企业越艰难,老板越会跑得越远,越喜欢站在更神秘、更遥远的地方讲“坚守、使命、希望”。离现实越远,话就越虚;景色越美,员工越无感。
![]()
俞敏洪在信里写得情真意切,描述南极的冰山像翡翠一样通透,天空白得像新生的纸,阳光24小时照耀得他心里闪闪发光。他说,新东方应该成为“希望的播种者”,东方甄选要成为“商家良知的代表”,新东方文旅要让“中国人把世界装在心里”。听上去每一句都很大气,但问题是——员工现在只想把月底奖金装进钱包。
有员工说,看完信第一反应不是感动,而是“讽刺”。这可不是带血的批评,而是深夜坐在出租屋盯着报表的那种酸楚。有人调侃,“今夜,所有新东方人都是南极人”,意思不是大家都去了南极,而是老板远在天边,员工冻在现实里。
最扎心的是,有网友直接统计:整封信提了十七次“我”,提了五次“南极”。员工?压力?业绩?一句没有。像不像你熬夜做方案,领导开会第一句话是“我昨晚在想一个特别大的战略方向”?那一刻你就知道,今天又要做很多无效加班了。
更有人写了一封回信:“您在南极看冰山,我在出租屋看数字。”这句一甩,瞬间把所有浪漫碎成渣。因为残酷的现实是,新东方现在的净利润暴跌了七成,教育业务增速大幅降速,东方甄选业务还拖后腿。按财报来看,新东方不是在南极,是在冬天,而且还是刮着风那种。
可老板就是老板,他可以在世界尽头感悟“时间与坚持”,员工只能在办公桌前感悟“业绩与绩效”。两种“坚持”之间的缝隙,恰恰就是这场争议的根。
![]()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俞敏洪妖魔化。他这几年走得也不容易,从教培巨变到被迫转型,从直播带货到文旅业务,一路摸着石头过河。这封信的本意,大概率是他想借冰天雪地讲一点哲学,给公司打点气。只是没想到气没打到员工身上,反倒成了网民的段子素材。
互联网时代最怕什么?怕不接地气。尤其是当企业正在过冬,你还在南极说温暖;公司在掉利润,你却在阳光下感悟人生;员工在担心年终奖,你却在写冰山和坚守。越真诚就越尴尬,越用力就越像在呼吸稀薄空气。
这也不是俞敏洪第一次“把距离感放大”。东方甄选之前争议不断,从小作文到达人内讧,从直播间翻车到股价跳水,每一步风波都让“距离感”三个字变得明晃晃。俞敏洪也几次出来“讲心里话”,但每次越讲越像一个站在船头的人,告诉在舱底排水的员工:“大家一起努力啊。”
员工当然知道老板难,但员工更难。公司发展进入瓶颈期,业务线压力都压在基层;教育业务增长从四十多降到十几;东方甄选风光不再,却依旧吃掉大量资源;各种成本压下来,员工看着数字的痛感,比老板看冰山冷得多。这时候员工最不需要的,就是一份太抽象、太浪漫的信。尤其是从南极寄来的。
企业文化有时候很奇怪,它越是想营造“感动”,越容易产生“反效果”。因为真正能让人有共鸣的不是词藻,而是现实。哪怕是一句:“我知道大家最近很辛苦”,也比十七个“我”更有力量。
![]()
现在这封信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老问题:企业越大,老板越容易把自己代入“精神领袖”的角色,习惯用“远方”凝视公司,却忘了人往往需要的是“身边”。员工不是跟着你去看冰山的,他们跟的是工资、晋升、希望、稳定这些踏在脚下的东西。如果一个领导者真的想给团队勇气,那就请先和他们站在同一片地面上。你可以在南极写信,但别让信看起来像是写给另一个次元的人。
但话说回来,这场争议也未必全是坏事。至少它提醒了俞敏洪:新东方现在最缺的不是“远方叙事”,而是“现实温度”。员工不是需要你描绘世界,而是需要你布置路径;不是你去南极的勇气,而是能让他们安心干活的底气。
企业的冬天是真实的,员工的焦虑也是真实的。南极的风景很美,但员工更想知道的是,公司明年怎么过,业务怎么稳,岗位怎么保。或许等俞敏洪从冰山回到办公室,他也会意识到:企业不是需要一封来自世界尽头的信,而是需要一个能抵御寒意的火炉。
真正能让员工热血的,从来不是老板站在远方呼喊,而是他们知道,再冷的冬天,公司也不会把他们丢在原地。到那时,哪怕你在北极写信,员工可能都能笑着读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