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极冰雪洁白,阳光明媚,企鹅在远处站着,仿佛在讨论着如何过冬,”俞敏洪在南极写道。而在新东方员工的手机屏幕上,这行文字正悬浮于加班日程与KPI报表之上。
“亲爱的老板,您在南极看冰山,我在出租屋看数字。”一位新东方员工在社交平台上这样回应俞敏洪的全员信。11月16日,新东方迎来成立32周年纪念日,创始人俞敏洪身处南极发布内部信,以“冰雪中的坚守”为主题回顾创业历程并展望未来。
这封本应凝聚人心的信件,却在员工中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共情危机。全文17次提及“我”、5次提到“南极”,却鲜有涉及员工当下工作压力的表述,让正面临绩效压力和加班困扰的员工难以共鸣。
![]()
![]()
01 语境错位:当南极浪漫遭遇职场现实
俞敏洪的南极来信,从文学角度看是一篇充满情怀的佳作。他站在地球的最南端,借助南极的纯净与坚守来比喻新东方的企业精神。信中写道:“南极的企鹅在洁白的冰雪世界里抱团取暖”,以此鼓励团队团结。
![]()
然而,精心构建的修辞遭遇了残酷的现实语境。当老板在南极抒发情怀时,北京的新东方员工正忙于应对年底考核与加班。
一位教育板块员工透露,纪念日当天上完课还要连夜加班做续费方案,看到信中对南极风光的描述“只觉得讽刺”。
这种语境错位本质上是一种沟通场景的失衡。俞敏洪讲的是“意义”,员工关注的却是“解决问题”。老板谈论南极风雪、初心价值观、创业回忆,员工面对的却是绩效压力、资源紧张、加班节奏。
在员工看来,南极的冰雪洁白、明媚的阳光丝毫抵消不了北京的房租压力。
位置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信息。在传播中,表达者的“位置”本身,就是信息的一部分。老板在南极看冰山发感悟,员工在工位盯KPI赶年底绩效,这两个画面并置,就足以让任何“初心”变味。
02 沟通单向性:17次“我”的隐形代价
![]()
细读俞敏洪的全员信,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高频的“我”字使用。全文中,“我”字出现了17次,这无形中塑造了一种高度个人化的叙事视角。
这种以第一人称主导的沟通,尽管可能并非本意,却在员工感受中形成了一种单向倾诉而非双向对话。当员工在信中读到的更多是老板的个人感悟与南极体验,而少有对自己日常压力的认同时,共情的桥梁便难以搭建。
俞敏洪在信中感谢了员工的默默耕耘、在讲台上挥洒汗水、在办公室里挑灯夜战,但这些表达被淹没在了强烈的“我”的叙事中。
从管理沟通的角度看,有效的内部沟通应该是双向的,能够连接日常工作与战略,让员工理解他们的贡献如何重要。
而过度使用“我”的沟通,则可能适得其反。
当代职场中,特别是对于90后、00后员工,空洞的情怀已无法替代实际的支持。他们更关注的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而非宏大的企业家情怀。
当董宇辉在直播间都不再讲“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而是专注于货品本身时,俞敏洪却仍在讲南极的企鹅,这种代际间的表达差异凸显了沟通方式的时代断层。
![]()
![]()
03 上行共情障碍:当员工无法与老板共鸣
俞敏洪案例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上行共情”失败现象。上行共情指的是下属对领导产生的共情,在健康的企业关系中,这种共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和工作推进。
然而,多重因素阻碍了这种共情的产生。
从员工角度看,当员工对领导有认知偏差、负性情绪和不当的行为反应时,会阻碍其上行共情。在俞敏洪的案例中,员工们显然难以对一位正在南极旅游的老板产生共情,特别是当他们自己正面临繁重的工作压力时。
从领导者角度,共情壁垒可能因保护权益、观念束缚、机会稀缺而生成。这种壁垒会破坏合作关系,污染单位生态,削弱组织发展潜力。
在新东方的案例中,员工与老板现实体验的巨大落差,进一步加厚了这层共情壁垒。
当代职场环境中,一种被称为“牛马之交”的消极情绪正在蔓延。这个词常被打工族用来调侃自身工作状态,当员工自称“牛马”时,是一种通过自我矮化来消解现实职场无力感的方式。
然而,当这种自嘲被资本方或管理层无意中触碰时,就容易引发反弹。打工人可以自称“牛马”,却难以接受被称之为“牛马”,因为自嘲带有明确的边界感: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04 沟通改进之道:如何不触碰“牛马”脆弱的神经
俞敏洪的全员信风波,为企业内部沟通提供了宝贵的反思素材。要避免类似的共情危机,企业领导者在内部沟通中应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原则:
强调整语境对齐。沟通表面看是“你说了什么”,但真正起作用的是“你在哪说,对谁说,在什么状态下说”。领导者需要确保自己的沟通场景与员工的理解语境能够匹配。
在远程工作日益普及的今天,内部沟通的最佳实践要求我们“调整信息以适应受众”。对工程师有意义的内容可能不适合销售人员,对领导者有启发的内容也可能不适合普通员工。
改变位置叙事。在传播中,表达者的“位置”本身,就是信息的一部分。位置越高,表达空间越窄;你越强,大家越不允许你装弱。
领导者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位置差异,避免陷入“体验普通人”的叙事陷阱,就像影视飓风Tim在相亲角视频中的翻车案例一样。
聚焦受众现实需求。有效的内部沟通应该能够连接日常工作和战略,让员工了解他们的贡献如何重要。当员工面临KPI和加班压力时,他们更需要的是对实际困难的认识和解决方案,而非遥远南极的企鹅故事。
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内部沟通不应该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该为对话和反馈创造空间。如果俞敏洪的信件不仅是分享,而是同时邀请员工分享他们的挑战和想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尊重员工自嘲边界。打工人群体的“牛马”自嘲是群体内部的“黑暗口号”,而公共传播需兼顾多元受众情感接受度。
当企业沟通无意中触碰到这些敏感神经时,容易引发对“商业缺乏共情”的抵触。
对于仍在转型路上探索的新东方,以及所有面临类似挑战的企业而言,这次共情危机的教训或许比南极的冰雪更值得铭记:能赢得人心的从来不是巧妙的梗,而是对人的看见与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