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汉简是最早成熟的隶书样本之一,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非常重大。
隶书是一个漫长发展演变的篆书体制下的草书,它的发展路径是兵分两路;一路继续草书,一路楷化草书,这个楷化草书的路径,就是隶书逐步成熟立楷的过程。
汉武帝以后,这路成熟的隶书发展加快,海昏侯汉简,就是最早成熟的具有隶书代表性的楷化汉简隶书。
隶书是汉中国历史上非常模糊的一个书法概念,之所以模糊,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书法史上没有把成熟和没有成熟的隶书区别出来,因为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概念。
所以,即使是《说文解字》这样经典汉字理论著作,也把程邈推为隶书的创始人。
而隶书成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秦始皇和汉武帝时代,都不能说已经成熟了。
成熟的隶书,是以蚕头燕尾为主要特征的,但是,这个特征,汉武帝前,还不是很明显,至少没有形成较为普遍的范式。
所以,海昏侯墓出土的这批儒家经典著作,以其具有明显蚕头燕尾的书法笔意,而成为成熟隶书的重要起点和标志。
非常期待海昏侯汉简对照本诗经早日面世,这是非常珍贵的《诗经》版本。
![]()
![]()
海昏侯汉简在中国书法史上,证明隶书的诞生与发展是从无序到有序的成熟过程。
长期以来,“隶书”是一个颇为模糊的概念,其缘起与成熟阶段往往被混为一谈。究其根本,在于我们未能清晰地区分“不成熟的古隶”与“成熟的今隶”。而海昏侯墓出土的汉简,为解开这一谜题提供了最关键的实物证据。
![]()
追溯其源,隶书本质上是篆书体系内一种“草写”或“俗写”的产物。为求便捷,古人将庄重繁复的篆书进行简化,由此开启了一条“兵分两路”的演进之路:一路向着更恣肆的草书方向奔流,另一路则探索“楷化”之进程——将草写的笔法进行整理、规范,赋予其新的法度与美感。这后一条“楷化草书”的路径,便是隶书逐步成形、走向独立的成熟之路。
![]()
这一“楷化”进程在汉武帝之后陡然加速,而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简牍,正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和较为成熟的代表性标本。它们清晰地展示了,被我们后世视为隶书典型特征的 “蚕头燕尾” ——起笔藏锋如蚕头,收笔波磔似燕尾——在此时已变得明显而自觉。在汉武帝之前的简牍中,这种笔意尚处于萌芽与偶发状态;但在海昏侯汉简中,它已成为贯穿全篇的、稳定的审美追求。
因此,海昏侯墓出土的这批儒家经典,其价值远不止于文献内容。它们以其鲜明而成熟的“蚕头燕尾”笔意,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成熟隶书”的重要起点与标志,为模糊的隶书概念划定了一个清晰的坐标。
事实上,隶书成熟也是两种隶书用笔共同成长成熟的过程。
![]()
![]()
一个系统以篆书的平动用笔为主,一个系统以新的波动用笔为主。最早的隶书不是波动用笔,而是平动用笔,但是,波动用笔占据了隶书用笔的主流地位,因此古代所说的隶书基本上是以蚕头燕尾为主的隶书。
所谓平动用笔就是横锋不变,波动用笔,以横锋变化为特点。
![]()
们无比期待海昏侯汉简《诗经》对照本的早日面世。这不仅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可能与传世本迥异的珍贵《诗经》版本,更将让我们有机会透过两千年前的墨迹,亲眼目睹一种全新书体在其青春时代的勃发英姿。这无疑是文字学与书法艺术的一场双重盛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