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脉传统里,向来不缺少“以图入史”的野心与趣笔:
《三才图会》以“物象图谱”汇天地人伦,《程氏墨苑》于方寸之间融刻东西风雅,而至《康熙南巡图》的皇皇巨制,则将帝王功业与市井民情,尽数纳入尺素之中。
图像不止于佐证,更是一重独立的叙述,为沉默的正文作“传”。它补文字之未逮,泄历史之天机,在笔墨的虚实之间,另辟了一条窥见过往的曲径。
然而,将一部浩瀚的文明史诗,全然交付于图像去言说,却是一桩险中求胜的雅事。
![]()
《淮盐画传》 章朝阳、穆家良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最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淮盐画传》,便做了一次大胆的“破壁”尝试。它不满足于让古画、旧照沦为文字的附庸,而是反客为主,以图为本,以传为纲。
那么,我们不妨也换一种读法,暂且将卷帙浩繁的文献搁置一旁,只循着本书遴选的九幅经典名画,去看一看,一粒穿越千年时光的淮盐,如何在定格光影中,悄然腌制了文明的滋味。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图来源于《淮盐画传》
盐脉与国运
要聊的第一幅画,是明代宫廷画师集体创作的《出警图》。这幅长达二十六米的绢本设色长卷,以工笔重彩细致描绘了万历皇帝出京谒陵的盛大仪仗,与《入跸图》合为出巡往返的完整记录。
![]()
明《出警图卷》中的万历皇帝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工笔细描,将帝国的排场铺陈到极致,金瓜钺斧,衣甲鲜明,一派森严气象。后世观者,也多震撼于这排场的“视觉暴力”。
然而,若看得再深一层,便会发觉这绵延二十六米,淮盐为“暗线”,若画中之“白”。成就这幅气派的,是帝国经略东南的百年棋局,而其中关键一子,便是万历年间在两淮推行的深刻变革——袁世振主持的“纲盐法”。
1617年,户部盐法道袁世振临危受命,于扬州推行“纲法”,其法精要,在“分纲析引”:将积压的260余万旧引,分编“十纲”,每年以一纲销旧引,九纲行新引,十年而旧引尽疏。
此举如同一剂续命汤,不仅盘活了壅滞的盐业,更重构了帝国财政的毛细血管,让白银重新流淌起来。
![]()
《乾隆南巡图卷》第六卷“驻跸姑苏” 清 徐扬绘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与之相似的,是我们要聊的第二幅,《乾隆南巡图》。画卷中,乾隆帝的南巡仪仗虽较明代更多了几分江南的婉转风流,其底里,却另有一篇锦绣文章。它所展现的,是一套已然成熟且心照不宣的合契:
盐商们的报效,早已超越简单的“捐输”。扬州的亭台楼阁、接驾的十里锦绣,乃至“一夜堆白塔”的佳话,无不是精心运筹的风雅出资。他们以盐利,为帝王威仪铺纸研墨;而皇帝则以职衔、盐引的优先权为印,在这幅盛世长卷上落下朱批。
于是,这幅“圣君勤政”的图景,以独特的笔触,将庙堂与江湖、权力与风雅,融汇成一幅帝国盛景的绚烂长卷。
![]()
《中兴四将图卷》中的刘光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时再看第三幅,《中兴四将图》就别有一番滋味。这卷传为南宋刘松年所作的绢本设色,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四人并置,原是为“中兴”盛世立传,谁知倒成了照见忠奸的镜子。
画中岳飞,白净带着三分文气,应了“武人文相”的说法。旁边站着的刘光世,这位史书里有名的“长腿将军”,其部下却有参与私盐贸易的记载。说来也是讽刺。同样是盐,在韩世忠、岳飞手里,怕是恨不得一粒掰成两粒,充作军饷;到了刘光世部下那里,却成了中饱私囊的营生。四位将军并肩而立,历史的判词却早已写就。
淮盐至此,不再只是调味之物。它成了试金石,试出了何者砥柱,何者泥沙。
丹青里的“咸味”
丹青之道,更重虚实相生。而淮盐在文脉中的流转,恰似这画中之虚,以其无形之形,滋养着明清之际最为绚烂的文化景观。
![]()
九日行庵文宴图 ( 局部) 清 叶芳林、方世庶绘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我们要细读的第四幅画,是《九日行庵文宴图》。这幅创作于乾隆八年的绢本设色,堪称盐商文化生态的视觉档案。画中十四位文人雅士齐聚马曰琯的小玲珑山馆,园中古松奇石错落,书案上古籍环列,茶香与墨香萦绕鼻息。
盐商主人马氏兄弟置身其间,不是以富贾姿态,而是以文人本色出现。细观画中细节,更见深意。群贤正展卷品评一幅白描的陶渊明像,与会者以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诗句分韵赋诗。
这般安排,已超越寻常雅集,直指中国文人的精神源头。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与盐商“日进斗金”的现实形成微妙对话。
![]()
《碧桃图轴》 清 汪士慎绘 扬州博物馆藏
我们要细读的第五幅画,是汪士慎的《碧桃图轴》。这幅墨笔纸本,以浓墨写枝,淡墨勾花,将碧桃的绰约风姿勾勒得淋漓尽致。画中题诗“绿杨风里雪堆成,扑笠沾衣玉骨轻”,看似咏花,实则借碧桃的冰肌玉骨,抒发文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这位“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一生清贫,晚年双目失明后,竟能以心代目,继续挥写咏花,自称“心观”。在盐商构筑的文化空间里,汪士慎这样的艺术家得以保持独立的人格与艺术追求。他的《碧桃图轴》,不仅是花鸟画的精品,更是文人精神在盐业沃土中绽放的奇葩。
这幅画与《九日行庵文宴图》中的陶渊明像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盐商文化生态中最为珍贵的一面:锦缎裹心,终需玉尺量才。
下面要聊第六幅画《清明上河图》,非是宋人张择端之作,而是明人仇英之作。这幅青绿长卷长达七米,看似与淮盐无涉,实则处处可见盐利的浸润。
![]()
《清明上河图》中的官盐铺 明 仇英(款) 辽宁省博物馆藏
画中贯穿苏州城的运河,正是淮盐北运的黄金水道;码头上堆积如山的货物里,想必就有来自两淮盐场的洁白结晶。细观此卷,最妙处在于那个不起眼的官盐铺子。铺面不大,却位于市井繁华处,顾客络绎不绝。
与张择端笔下北宋汴京的《清明上河图》不同,仇英描绘的是明代苏州。画中青绿山水的明丽、市井人烟的稠密,无不折射出盐利滋养下的城市繁华。
更值得玩味的是画中的文化景观。书画铺、装裱店、古董摊点缀其间,文人墨客流连其中。这般文化繁荣,与盐商“贾而好儒”的风气密不可分。仇英的艺术创作,离不开苏州繁荣的商业环境,其中自然不乏盐商资本的推动与滋养,他的青绿山水得以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异彩。
通观至此,可见,淮盐既是士大夫笔下的精神寄托,也是市井小民的生计所系;既是园林雅集的物质基础,也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盐之于文明,犹如水之于墨,无声无息,却调和出五千年不绝的文明滋味。
一粒盐,一声惊雷
然丹青之道,亦有“破墨之法”。水墨氤氲间,忽以浓墨破之,满纸生气顿开。盐之于历史,恰似这破墨之笔,它既能无声催产文明,亦能在特定时刻化作惊雷,以雄浑之力破除旧格,开创新境。
![]()
漫画《宿州乡民捣毁盐局》
我们要细读的第七幅画,是晚清的《宿州乡民捣毁盐局》。其画风与之前几幅古典名画不同,它是一幅看似粗拙的漫画,却比任何工笔重彩都更具震撼力。画中乡民手持农具,群情激愤,盐局招牌倒地,账簿散落——沉默大众以主角的身份闯入历史画卷。当盐价高涨至民不聊生,当官盐成为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生活的调味品,便化作了社会矛盾的引爆点。
细究这幅漫画背后的历史经纬,更能体会其中的深意。在明清时期的淮北地区,为维护漕运、盐利等核心利益,这片土地长期处于被牺牲的境地。
专商引岸制度下,盐商与官员勾结,官盐价昂,民怨沸腾。当地甚至流传“官之害甚于水”的谚语,道出了民众对腐败吏治的切肤之痛。
这幅漫画不仅记录了一次民变,更象征着旧有盐政秩序的动摇。当盐晶不再福泽民生,反而成为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便从文明的底色,变成了变革的催化剂。
![]()
清咸丰三年至六年(1853—1856)《清军围攻金陵图》(局部)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与这幅漫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八幅画作《清军围攻金陵图》的肃杀景象。这幅描绘太平天国战事的画卷,画中运河断流,盐船搁浅,盐仓焚毁——这正是盐运体系崩溃的真实写照。
史载太平军战事严重波及两淮盐区后,清廷年损失盐税达白银五百万两。战事一起,淮盐运道梗阻,盐商星散,曾经繁华的扬州盐业一落千丈。燃烧的盐仓,象征的不仅是被焚的存盐,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然而,历史的辩证法往往在毁灭中孕育新生。盐路的断绝,客观上催生了新的盐业格局。沿海盐场开始寻求新的销售渠道,内地井盐得以发展,这为后来的盐政改革埋下伏笔。
待历史的画卷翻到上个世纪70年代,墨色已然不同。
![]()
《劲松挺翠 梅园长春》 1976年 宋文治绘 南京博物院藏
画家宋文治笔下的《劲松挺翠 梅园长春》,以苍松红梅构筑起一个时代的意象空间。画中两棵虬枝盘错的劲松,恰似穿越千年盐史的文明根系;傲雪绽放的红梅,正是盐工精神在新时代的绽放。
这幅画作之诞生,呼应着此前“淮北盐场号”飞机的捐献壮举,并与其后的盐业现代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淮盐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动人乐章。松之劲,诉说的是盐业千年不折的风骨;梅之洁,映照的正是那白色晶体的纯粹本质。
从前文说到的《出警图》的帝国威仪,到这幅画中的民众精神,盐的叙事完成了向民间的转换。画中经冬不凋的苍翠,何尝不是淮盐文明生生不息的写照?
合上《淮盐画传》,那些曾经孤立的画作,竟在盐的显影下连成了完整的故事:
《出警图》里帝王的威仪,《宿州乡民捣毁盐局》中乡民的愤懑,《九日行庵文宴图》上的笔墨风雅,《清军围攻金陵图》里的战火硝烟……看似无关的历史碎片,都因这一粒盐而产生了深刻的联系。
这本书让我们看见:盐,从来不只是盐。它是度量文明的另一种尺度。
当史书专注于记载朝堂奏对,这些画作却通过一粒盐,为我们保存了更完整的真相——关乎财政的流转、市井的生机与秩序的崩解与重生。从古至今,淮盐的故事从未中断。它从滩涂灶火走向雪浪银山,从国家赋税化作纸上风雷,在每一个时代都找到新的化身。
我们发觉,千年咸味,早已渗入最日常的生活。它让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最终都在寻常人家的灶台上得到最真实的印证。
这味道,将永远在民族的记忆里回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