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会刷到说来自俄罗斯的警告: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将面临“围攻”。
这话听上去像是危言耸听,但回头看看俄罗斯自己过去三年的遭遇,谁都笑不出来。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场“围攻”可能根本不靠坦克大炮,是从金融、科技、能源、舆论多线开火,杀敌无形。
从2022年乌克兰冲突爆发,到今天2025年,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手段早已从“点到为止”演变为“全维打击”。
当年SWIFT系统一断,俄罗斯对外结算瞬间瘫痪;卢布汇率一夜腰斩;3000亿美元外汇资产被冻结,连账都没得查。
这些还只是表面伤口,真正的代价是整个经济被一把锁死。
中国的外汇储备虽然超过3万亿美元,看上去家底雄厚,但也有依赖美元体系的现实,谁都清楚。
![]()
2025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不断加征关税,虽然打的是贸易的旗号,但背后的逻辑早就超出了关税本身,像极了对俄罗斯的金融绞杀前奏。
11月举行的中俄总理会晤中,双方就“联合应对单边制裁”达成一致,说白了,中俄都清楚,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集火”的目标。
金融系统是个看不见的战场,但杀伤力不亚于导弹。
目前,中国已经加强了数字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布局,“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已经开始接受人民币直接交易。
本币结算比例升到15%,中俄贸易人民币和卢布使用率更是超过九五成。
但金融只是第一道门,后面还有科技封锁。
2025年9月,美国又把11家中国高科技企业扔进了实体清单,封锁内容从芯片扩展到EDA软件、光刻机、材料设备全链条。
就像俄罗斯军工体系因为缺乏进口零部件卡了脖子,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风险。
不过中国并非坐以待毙,中芯国际的14纳米芯片已经稳定量产,国产EDA工具市占率提升到20%。“一带一路”带来的东南亚产能协同,也在悄悄补位。
俄罗斯的困局反而成了中国的“教材”:靠别人活不长,自主创新是战略,不是口号。
能源安全这块看似远离战场的地带,同样是要害。中国80%的原油进口要绕马六甲海峡,一旦地缘风浪加剧,能源就可能被人掐喉。
俄罗斯这几年把对中国的原油出口比例拉升到了23%,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每年输气能力达到380亿立方米,稳定得像一根“呼吸管”。
而风电、光伏这类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
但美国10月对俄罗斯能源的二次制裁让人意识到,能源战的溢出效应可能随时波及中国。渠道多元,是眼下必须强化的方向。
除了明枪,暗箭也不少。近年来,西方社交媒体上热炒“中国经济崩溃论”,配合的是一些看似真实的“工厂空置图”。这种手法,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期间吃了不少亏。
中国反击得很快,用数据可视化反拆谣言,明确展示中美贸易依存度与实际产业结构,还联合了不少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合国框架下提出“信息战”议题。
中俄联合声明中提到的“反对单边制裁”,其实也包含了对舆论战的应对共识。
更棘手的是,这些风险往往不是单点爆发,而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互相勾连。
金融被制裁,会引发资本外逃;科技被卡脖子,会拖慢产业升级;能源供应不稳,会冲击工业运行;再加上舆论战搅乱市场信心,一个国家的经济系统就可能陷入共振式崩塌。
俄罗斯2024年就走了一遭:通胀8.88%,利率21%,经济在高压中苦苦挣扎。
中国虽然有新型举国体制,可以快速集中资源补短板,但如果各个风险点同时出现,压力也难以低估。
从俄罗斯的案例看,最致命的不是战场上的子弹,是背后的系统性脆弱。一个国家最怕的,不是敌人进攻,是自身系统在压力下崩溃。
俄罗斯过度依赖能源出口、金融结构不稳、科技基础薄弱,是它在制裁浪潮中节节败退的根本原因。中国要避免陷入同样的陷阱,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拧紧每一个螺丝。
现在,中国已经在加速人民币影响力,CIPS系统不断扩展覆盖范围;科技方面,国产芯片力争在2025年底前达到70%自给率目标;能源结构中,核电和风光比重持续提升;舆论体系也开始建设自己的国际传播平台。
这不是为了“备战”,是风险预估。
说到底,大国竞争是发展模式的对撞,不是你多强,我就得多弱,是看谁的系统更抗压、更持久。
战争固然可怕,但真正危险的,是没准备好面对战争之外的那场“隐形围攻”。
俄罗斯的警告,不是危言,是提醒。看清局势,才有胜算;看清自身,才有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