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医院要转型?二级医院之后不看大病了?
转型的公立医院,以后看病又找谁看?怎么看?
![]()
10月下旬,国家卫健委的一份文件在医疗界激起波澜,要求部分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这一重大调整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随着我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2.2亿,占总人口的15.6%,中国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面对老年人康复护理需求的激增,传统以急性病治疗为主的医院模式已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实际上,这场变革背后是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深层考量。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20个省份的公立医院出现亏损,比例超过六成。
![]()
甚至753家三级医院中,也有43.5%陷入亏损困境。
而医疗体系正经历艰难转型,过去依赖财政拨款和药品加成的日子一去不返。随着药品加成取消、带量采购推进和医疗反腐深入开展,医院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不过人口结构变化才是这场改革最根本的推手。全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3.1亿,占总人口的22%,老年人对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的需求与日俱增。
![]()
简单来说,这场改革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精细划分医疗资源的三箭齐发。
基层医院管日常看病,二级医院转向特色专科,三级医院主攻疑难重症。
基层医疗机构将告别“只能开感冒药”的时代。政策要求社区医院配备血常规检测仪、超声设备等,并能开具慢性病长处方(一次开药3个月)。
![]()
大医院专家每年下沉社区坐诊不少于40次,基层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不低于200学时。医保政策也向基层倾斜,在社区医院看病报销比例比三级医院高5%-10%。
二级医院将迎来最显著的转型。它们被鼓励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或专注老年病、儿科等短缺领域。
以上海虹口区一家二甲医院为例,转型为三级康复医院后,建立了3000平方米的康复中心,推行临床与康复一体化服务。转型仅三个月,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下降了10%。
![]()
而三级医院则从2025年起逐步将普通门诊量占比降至40%以下,将资源集中于肿瘤、心外科、器官移植等疑难重症。同时,三级医院要牵头组建医联体,与周边医疗机构形成协同网络。
当然,最大的变化,便是此次改革给老年人就医体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来说,作为全国首家公立医院主办的医养机构,设置了500多张养老床位和200多张护理床位,能提供从慢病管理、术后康复到安宁疗护的全流程服务。
![]()
2025年,公立医院推出“免陪照护服务”,彻底解决“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难题。洪湖市人民医院率先启动省级试点,推出“护士+医疗护理员”双轨协同服务模式。
医疗护理员负责老人的生活照护,护士专注医疗护理,全程无需家属陪伴。
而对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公立医院推出“适老化智慧就医方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APP推出“老年版”,界面简洁,字体比普通版大50%,还支持语音输入查询。
![]()
此外,慢性病老人一次可开具最长3个月的长期处方,并通过药品配送服务,足不出户就能收到所需药品。
最值得关注的是,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已扩大至150个。在青岛市,失能老人申请长期护理保险后,居家照护每月可享受最高3000元的护理服务补贴,机构照护每月最高5000元,报销比例高达90%。
偌大的便利,这场变革不仅是医院功能的重新定位,也是医疗人才结构的优化。
![]()
以上海来说,两家头部医院清退近三成行政后勤冗余人员,连院长秘书都转岗至导诊一线直接服务患者。
国内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占比普遍高达25%-45%,是欧美发达国家5%标准的5-9倍。人力成本占总成本比例逼近六成,“减员增效、聚焦核心”成为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一线医护人员的待遇得到提升。三明医改模式将一线人员绩效提高1.4倍,上海、江西等地裁减30%行政后勤岗位,使资源向临床倾斜。
![]()
绩效考核也更多向临床能力倾斜,让医护人员能专注于病患诊疗,而非繁琐的行政事务和业绩考核。
为弥补老年医学和康复护理人才短缺,本溪市通过4年培训护理员3000余人次。尽管目前持证上岗率仅45%,但专业护理人才队伍的培育已步入快车道。
直白来说,这场医疗体系重塑的本质,是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的根本性转型。过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床位数量、评审等级,如今要回归医疗本质,满足人民的真实健康需求。
![]()
对于2.2亿老年群体而言,家门口的康复护理、随叫随到的居家医疗、个性化的慢病管理,远比跨城奔波找三甲医院更具实际意义。
甚至可以说那些主动适配民生需求、深耕细分服务领域的机构,正逐渐抢占市场先机。
而数字化转型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动诊疗流程优化和资源精细配。
![]()
所以这场医疗重构对普通民众而言,绝非“失去”,而是健康保障的“升级”。未来,老年群体将能在家门口享受专业康复护理,慢病患者无需再为挂号难、住院难发愁。
未来五年,将是医疗体系深刻重塑的关键期。根据卫健委制定的时间表:2025年将完成基层医院能力提升,2026年实现二级医院专科化转型全覆盖,2027年建成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
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社区医院拥有专业的慢性病管理团队,二级康复医院提供精准的术后恢复方案,三甲医院则专注于攻克疑难手术。
![]()
医疗资源真正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这看病也才更容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