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53岁的赵阿姨终于盼来了儿子回家探望。这天傍晚,家里餐桌上饭菜飘香,赵阿姨一边张罗着碗筷,一边随口问儿子:“你看我脚趾有点疼,最近还有点肿,是不是穿鞋磨坏了?”
儿子弯腰仔细一看,脸色瞬间变了:“妈,这黑色的斑块怎么还出了脓,你是不是该去医院看看?”
赵阿姨并不以为意,悄悄把脚缩回去:“没啥大事吧?过几天就好了。”但这一幕却让儿子心头一紧。
![]()
赵阿姨两年前被查出血糖偏高,一直想着靠食疗控制,没怎么认真复查。她哪里知道,小小的脚趾异样,可能正悄悄发出“糖尿病足”的警告。这种看似普通的感染,背后却藏着断肢甚至危及生命的严重威胁。
为何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脚部问题?脚上哪些症状预示着感染正在加重?这个问题,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急迫、更需要关注。你知道“第3个表现”其实很多人根本发现不了吗?今天,这篇文章将给你答案。
脚上的信号,往往是疾病的“报警灯”。医生提醒:发现这些表现,别再犹豫观望,耽误可能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许多人误以为糖尿病足不过是“脚烂掉”这么简单,其实它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统计,大约10%~15%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都会经历糖尿病足。
而一旦发生足部感染,截肢风险可高达20%,三年内死亡率高达50%。所以,这不是小问题,而是足以影响寿命健康的大敌。
![]()
糖尿病足的成因主要有两点:其一,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脚部神经血管受损,容易出现感觉迟钝、血流不畅。其二,免疫力下降,让细菌有机可乘。
一不小心的小伤口,就可能发展为难以愈合的感染。哈佛医学院的最新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的溃疡愈合速度比普通人慢35%~43%,发炎扩散速度则提升近一倍。
很多患者初期毫无痛感,却恰恰因此贻误了最佳时机。家属和本人若不警惕,难免会因为“没啥大事”“忍忍再说”拖到菌群蔓延,面临截肢、败血症等巨大风险。
坚持关注脚部健康,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点内容。
一旦脚上出现以下5个典型表现,往往说明感染已超越初期,必须立即就医:
皮肤颜色加深或变黑
脚趾、脚背突然出现黑色、紫色、青灰色斑块,有的甚至发亮。这提示组织缺氧坏死、血循环障碍,很可能是感染扩展的征兆,尤其糖尿病人“痛觉减退”,易忽视初期警告。
脚部持续流脓、渗出液
如伤口不断有分泌物溢出,颜色变黄变臭,出现浓烈味道,就是细菌正在“作怪”,炎症加重。协和医院数据显示,糖尿病足早期渗出液中抑菌因子较常人低23%,更易快速恶化。
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或红肿发热
脚部某一处突然泛红、明显肿胀,摸上去比其他部位发烫,可能已形成局部脓肿。若伴有“跳痛”、压痛、皮肤发亮,说明炎症进入深层组织,治疗难度加大。
![]()
伤口3天以上不愈合甚至扩大
一般划伤1周左右应有所改善。若伤口边缘变软、溃疡面扩大,甚至合并坏死组织,表示感染未受控制。研究发现,糖尿病足患者不愈伤口2周内恶化概率高达38%,越拖危害越大。
足部异味明显、组织脱落
有明显腐臭味道、黑色小块脱落时,已经提示组织严重感染或坏死,极易进展为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这属于感染晚期,必须紧急处理。
重点提醒:许多患者对“第3、4项”不以为意,殊不知这才是危险的临界信号。
糖尿病足防治,重在未病先防,一旦出现感染,务必第一时间求医。权威医生建议,从日常到专业治疗,可以这样做:
每天仔细检查双脚
每天洗脚、擦干后仔细观察脚趾缝、脚底有无红肿、溃烂。有视力问题者建议家人协助,发现异样不大意。
保持脚部清洁和干燥
选择宽松棉质袜子、合脚鞋,避免穿高跟鞋、硬底鞋。洗脚水温控制在35℃左右,以免烫伤本不敏感的皮肤。
及早处理任何小伤口
哪怕是小划痕、小倒刺,都要用碘伏等消毒处理,严禁随意搓揉、用创可贴长期封盖。出现流脓、坏死立即就诊。
![]()
稳定控制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保持在6.1mmol/L以下,餐后2小时不超7.8mmol/L,配合医生定期监测,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能大幅降低糖尿病足风险。
感染已出现怎么办?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或手术清创,有时候还需进行血管重建等综合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忽视医生建议,避免症状加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