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小区里散步,听到一位妈妈抱怨:“我家那小子上了初中像变了个人似的,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小时候真是白疼他了!”
我忍不住苦笑,又一位家长错过了教育黄金期。
像我朋友的女儿今年初二,曾经是无话不说的小棉袄,如今放学回家就关上房门。
朋友很无奈:“我说什么她都嫌烦!”
这是因为,孩子的教育到12岁就基本完成了。
不是说他学完了所有知识,而是他的三观基本定型,12岁以后青春期汹涌而来,他将拿回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
为什么是12岁?
因为12岁是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双重蜕变的节点。
12岁之前,孩子的大脑可塑性强,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12岁之后,孩子的三观、性格、品行基本已经定型,他需要投入“试运营”,为成人做准备。
因此,有教育学家将3-12岁称为“水泥期”,这时很容易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也容易纠正他的不良行为。
而12岁之后,要是再想改变孩子,就难上加难了。
如果你家孩子已经10岁了,那青春期早期这几年,一定要抓紧做好3件事,把握住教育孩子的最后窗口期。
![]()
第一,聊八卦
我家Coco马上13岁了,如今依旧跟我关系特别铁。
有时能明显感觉到他要“爆发”了,但过一会我们依旧能好好沟通。
学校里有什么事,他也愿意跟我说,因为他相信我会为他保密。
我的秘诀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晚上睡前十分钟,雷打不动带孩子躺下“聊八卦”。
今天班里谁和谁吵架了,哪个老师发型很搞笑,他又闹什么笑话了?
我会跟他一起笑,一起讨论,顺便通过聊天塑造他的三观。
![]()
第二,打造高光记忆
别总想着教育孩子,要多想着创造幸福的体验。
像我就会从每周三起,搜罗这个周末城市里的新展览、新市集、新活动。
周五晚上跟Coco一起策划周末去做什么?
有时我们不出门,也会在家一起看一部电影,一起做个甜品,或者一起玩桌游。
这些时刻,会成为孩子的记忆碎片,让他相信:我家很有趣,我的爸妈很爱我。
将来,当他感到孤独迷茫、犹豫不决时,他就会想起这些高光瞬间,这不但能安慰他的心灵,也能帮他抵挡青春期的狂风暴雨。
![]()
第三,鼓励思考
从小到大,只要Coco问我:“妈妈,这该怎么办?”我都不会告诉他答案。
而是引导他:“你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或者“那我们每人提3个方案,看看谁的更靠谱?”
因为等孩子到了12岁之后,孩子就不会再需要你的答案了,当他必须独立思考时,我希望他已经具备了这项能力。
“你觉得有几种解决办法?”
“今天这事,你觉得爸爸做得对吗?”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坏处又是什么?”
就这样不断训练,如今Coco的“决策模型”已经很完善了,他能自己决定:周末是先写作业还是先出去滑滑板;是跟好朋友报同样的社团?还是坚持自己的喜好?
相信未来他也会用同样的模型去判断:该不该跟这群人一起去喝酒?该不该在考试中作弊?
![]()
关系仍需维护
虽说12岁之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微不足道,但我们仍然需要做好孩子的“安全气囊”,在他成人之前,为他保驾护航。
所以,维护关系就变得很重要。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一旦跟父母关系僵硬,他们就会一句话都听不进去,甚至为了跟父母对着干,偏要去尝试那些“踩线行为”。
只要青春期之后,你还可以正常跟孩子沟通,咱们家长也就能够踏实一半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