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没想到,拎个菜、按手机、扫个地,竟然把我的手腕彻底‘废了’……”早晨六点,56岁的林阿姨刚端起水壶,手腕就一阵刺痛,水没端起来,反倒溅了一地。
她最近总觉得手腕不对劲:洗衣服时一动刺痛,握手机久了也麻木。起初还不以为意,直到连筷子都夹不住,才急急忙忙去医院。
“阿姨,这是典型的腱鞘炎,最近是不是家务干太多了?”医生诊室里的提醒,让林阿姨一时愣住。手腕怎么说坏就坏?腱鞘炎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劳动多一点就毁了“手上这根老命”吗?
![]()
其实这样的困惑普遍存在,尤其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手腕疼、抓握无力突然来袭,往往令人“措手不及”。腱鞘炎,已然成为中老年人、重体力及“手机党”的高发隐患。
有人轻视它,有人害怕开刀。想知道腱鞘炎到底严重不严重,有没有“保手秘笈”?别焦虑,接下来的内容,或许会改变你对腱鞘炎的认知你忽视的一些细节,决定了双手的未来。
手腕老是疼,是腱鞘炎吗?不少人以为只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其实,腱鞘炎并非“小题大做”,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门诊数据显示:中老年慢性腱鞘炎患者10年增长了约15%。
为什么?一方面,随着年纪增长,腱鞘(类似滑轮的套管)会逐渐退化老化;另一方面,频繁用力(如家务、拖拽、反复打字),更“加速”了磨损。
![]()
腱鞘如同手指肌腱的“润滑油”,一旦发炎、增厚、摩擦,就容易出现疼痛、僵硬甚至弹响现象。这也是临床常见的“扳机指”、妈妈手,甚至手腕不能弯伸的罪魁祸首。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明确指出,持续手腕僵硬、晨起疼痛、活动受限,是腱鞘炎的典型信号。如不干预,部分患者会出现永久性功能障碍。
不少人误区在于“扛一扛”,其实,腱鞘炎早期可逆,延误不治可能形成瘢痕、活动障碍。用医生的话说:“给手留点休息空间,胜过吃一堆药。”
如果你长期手腕疼痛、活动不利、甚至夜间痛醒,可能正处于腱鞘炎发作期。
数据告诉你,超过85%的慢性腱鞘炎患者出现握力下降,约47%出现手部肿胀、僵硬,18%严重者需手术干预。
![]()
最常见的是“疼到不能做饭”“手指僵到不能握笔”。案例中林阿姨最初只是刺痛,发展到生活自理都受影响,正是腱鞘炎“步步紧逼”的真实写照。
腱鞘炎危害不只疲劳和疼痛,长时间不缓解,肌腱和腱鞘摩擦损伤,容易诱发慢性炎症甚至局部感染。
部分患者出现“手部卡壳”,松不开拳、指关节弹响,这些都是疾病在发“报警信号”。医生常说“腱鞘炎不是小病”,很多人等到抓不住东西、家务丢掉才后悔莫及。
其实,腱鞘炎大多是反复用力和细节忽视的结果,任何年龄段都可能中招电脑族、手机族、重体力劳动者,都是高危群体。
所幸,腱鞘炎早期干预,有很大缓解与治愈几率。权威指南与临床经验,总结出5个自救方法,助你“拯救自己的手”:
一、减少机械重复动作,给手“放个假”
规律停歇,每30-40分钟用手活动要主动放松2-3分钟比如甩手、做手腕环绕。会减少30%以上的肌腱压力,显著减慢腱鞘退行性变的速度。
![]()
二、冰敷局部,减少炎症反应
拉伸疼痛明显期,可用冰敷手腕,每次10-15分钟,每天3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肌骨科临床研究发现,早期冰敷可将疼痛评分降低约36%。
三、合理使用护腕或夹板,固定减少损伤
尤其发作期间,佩戴护腕或支具,避免剧烈伸屈。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指南推荐,连续佩戴护具两周,可让65%的轻中度腱鞘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
四、科学拉伸与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
比如“祈祷式拉伸”“橡皮泥捏合训练”既能活动关节,又能防止软组织粘连。需温和进行,每天2-3组,每组3-5分钟。
五、必要时寻求专业治疗,早诊断早干预
如疼痛剧烈或功能障碍持续,及时就医。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早期口服消炎药物配合理疗,治愈率可达78%以上。极个别拖延者才需手术治疗。切记:拖延不等于安全,及时干预才是“拯救之道”。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