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纵然秋天被贴上“悲愁”之标签,但当秋天真正离去的时候,人们的内心中依旧会莫名涌现出颇多的感伤之意。
原来,令人忧郁感伤的并非季节,而是光阴的流转,而是人生与生活所给予的那份沉重。
![]()
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洪世泰的笔下。
这首诗写出了一位疲于奔波的诗人对时节的敏感,也写出了他对人生的诸多感慨,从开篇到收尾皆是经典之句,堪称不可多得的佳作。
秋尽
清·洪世泰
古寺山深僧掩扉,登临又复送秋归。
黄花尚欲迎人笑,落叶难禁触佛飞。
坐觉年光双毂转,回看世界一尘微。
霜风客意俱萧瑟,从此南州雁亦稀。
洪世泰,字道长,号沧浪、柳下,清朝诗人。
因为身世限制,洪世泰一直没有任过要职,所以他的生活也一直都很贫困。
而又因为多才,洪世泰与有着同样身世的友人结“白岳诗社”,他们相互唱和往来,以此寻求心灵慰藉。
随着时间的推移,友人们陆续凋零,诗社解散,作者的生活更加艰难枯燥。
于是在一段秋冬相交的日子里,作者便只身去寺庙投宿,因为在那里不但可以减轻自己的经济负担,也可以寻得几分精神上的安慰。
然而当目睹眼前之景时,作者又不禁生发许多感慨,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之下写成的。
![]()
诗的首联先点出地点与时间:古寺山深僧掩扉,登临又复送秋归;古老的寺庙坐落在山深处,僧人关上了院门,“我”独自登临高处,又一次送别秋天。
初读首联,就有一种强大的寂寥感和孤独感扑面而来,这种感觉不仅仅来自于作者笔下所勾勒的风景,而且还来自于季节特有的气息和作者自身的“登高”之举。
“古寺山深”四个字既道出了环境之幽静,也道出了作者所在地的冷僻与荒远,从而使得意境跳出“红尘”之外和“时局”之涯。
“僧掩扉”在拉近画面镜头的同时,也为画面添以人烟气息和几分空灵的禅意。
后面一句将重点落在作者自己身上,对其举动做出描写,让人物之孤独与季节之萧条结合起来,达到触动读者的效果。
颔联是作者登临后的所见:黄花尚欲迎人笑,落叶难禁触佛飞;默默盛开的菊花像是在笑着迎接人的到来,而那些秋叶却都围绕佛像纷纷飘落。
“黄花”的出现瞬间为诗增添了几分独属于秋末冬初的生机,让我们眼前的画面变得富有了色彩;而且此处的画面更是在一个“笑”字的加持下体现出了来自于大自然的活泼与坦然之意。
然而,当前一句刚刚将笔调“扬”起来的时候,后一句却又在“落叶”的旋律下将笔调降了下来。
这里的落叶所代表的不仅是时光流逝的无情,还有人物飘零的悲凉,所以它是季节的标签,也是作者自身的一处指代。
![]()
“坐觉年光双毂转,回看世界一尘微。”;坐下来静静思考,感觉时光就如车子转动的双轮一样,回头看看这世界,又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一粒尘埃。
颈联从写景转向写作者的真实感受,这里的两句意蕴深沉,笔触犀利,可谓以强大的力量感染到了读者。
作者把光阴比作车子转动的双轮,道出了其流逝速度之快,也道出了自己无计挽留光阴的无奈;那么从这背后我们又能够捕捉到什么信息呢?当然是作者形体渐已苍老的残酷现实,而这也恰恰呼应到了此诗“故友凋零”的写作背景。
另外,作者又把自己比作世界中的一粒尘埃,以世界之大来烘托自身之渺小。故而从这样的比喻中,我们又不难看出作者形体上的孤独,不难看出他历经人事变迁之后的落寞和他对漂泊生涯的厌倦之情。
“霜风客意俱萧瑟,从此南州雁亦稀。”;风霜和“我”内心的情愫皆萧瑟万分,从此之后南州的大雁也将不再会看到了。
尾联进一步推进情感,把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怀鲜明地表达出来。
霜风本没有情感,但是当其与“客意”放在一起的时候,它们所体现的“萧瑟”也便变得更为凄凉难耐。
“客”字一出,诗中的悲凉和忧郁之味又浓郁了许多,而作者那孤独的形象也被烘托得更为清晰立体。
最后一句通过“雁”来写乡愁。雁字可归乡,但是作者却不能归去;当节气再转,雁影难见时,作者心中的寄托也将无处可着,而他的乡愁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摇不定却又在风霜的侵蚀下变得愈来愈沉重,愈来愈苦涩。
尾联以景融情,以情写景,让人沉于想象,也让人困于深思。
![]()
雁影稀从秋老后,客愁添自菊寒时;读完一首,久久回味。
读古人诗,也学写自己的诗,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依旧在这里等着各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