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北京雨多,宣朝先生从故乡来京时,正值一个雨天。他邀约几位在京的陕西泾阳同乡小聚,我却因雨到晚了。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那天,我们谈论最多的,都是与泾阳有关的事情。
我19岁离开故乡,先是在南京求学,读历史系,主要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南京是民国政府的首都,故而读了一些相关的史料,才知道故乡泾阳在近现代史上也曾风云激荡。我所在的那所院校,以民国政府的交通部旧址为校舍,而祖籍泾阳的于右任,就曾担任过交通部的次长,虽然并非在我所求学的那座教学楼里办公,但也感到分外亲切。记得我在中学读书时,住在一位远亲家中,有次在西安读书的表哥回来,晚上与我同床夜话,讲了很多于右任的事迹,令我心潮澎湃。泾阳和三原两县,其实有不少人都曾受于右任的影响,参加了反帝反清革命。泾阳还一度成为延安根据地输送干部的中转站,建有安吴青年干部培训班,也还是八路军改编的所在地。从这里,大批的人才和部队奔赴抗日前线。后来,我到北京读研究生,又改学文学,知道故乡还有位颇有名气的学者,名为吴宓,曾与鲁迅等新文化人物论战,他还主编刊物,创立学派,培养了一批诸如钱锺书、季羡林这样学贯中西的名人大师。我曾专程到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寻访,那个地方,便是吴宓书斋“藤影荷声之馆”的所在地。吴宓学问典雅而精深,经历传奇而坎坷,却被时人误读很多。有段时间,我拟写吴宓传记,回故乡作了考察,但限于资料不足,惜未能成。
关于故乡的这些历史旧事,我其实知道得甚晚。几年前,宣朝先生给我寄了两本《泾阳村落》,都是谈泾阳的一些村落历史和旧事,故乡人写故乡事。去年,县文联的姚海滨先生又寄来第三辑,今年秋天,他再寄来了第四辑样稿,希望我能读上一读。这次,我读了数遍,发觉关于故乡的记述,实在是太丰富了。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一个故事,颇有些百感交集。雒仵村有个叫雒忠信的老人,新中国成立前,哥哥被拉去县城当了壮丁,雒忠信得知后,想替哥哥当兵,被妻子哭着拦住了,到了晚上,他待妻子睡着,悄悄起身出门,替换了长兄。后来,他随部队起义,加入了解放军,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渡长江,战上海,入党提干,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加了朝鲜战争,胜利后才回国,政府安排工作,他却因惦记妻儿,请求回乡,放弃了相应待遇。但待回村后,才知妻儿早已病亡,备受打击。这位雒忠信老人,据说为人耿直,处事公道,任村干部多年,很受家乡人的尊重。
读了这几本《泾阳村落》后,我深深感到,书中还有一些未必见诸正史的细节,却是认识故乡乃至认识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可作为一种“补笔”。《泾阳村落》还写了不少关于故乡风土的传说和掌故,读来也是饶有趣味。比如关于泾阳不少乡村,人们每天只吃两顿饭,一般情况是上午大约10点吃一顿饭,另一顿饭则是在下午4点左右,我后来读书乃至在外地工作都是一日三餐,所以对这个习俗很不能理解。我一度以为,这个习俗或是因为贫穷,可以因此而节省一顿粮食。但也并没有做特别的考证。《泾阳村落》中写了这个习俗,说是故乡人勤于耕作,倍加珍惜时光,特别是把握时令气节对农业生产的要求,不愿在吃饭这件事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于是逐渐形成了一日两餐的习惯。
《泾阳村落》中还写到很多普通的乡人乡事,闪烁着淳朴善良的人性之光。湾子村有位医生,名为赵奎,医术甚精,医德高尚,他自办医务室,又经营十几亩农田,边耕田,边行医,免费为乡人行医治病,却从不求酬谢,只要村民们需要,都是随叫随到,甚至还常为贫苦村民垫支药费,受到了十里八乡百姓的爱戴。我读后,深受触动。我的祖父也是一位中医,早年在县卫生培训班取得行医资格,后来终身学习不辍,还发明了不少实用的民间验方。祖父为人乐善,心怀慈悲,晚年在家中尽心为附近百姓看病,一时间,患者盈门,锦旗满堂。记得他有个账本,因不少村民家中穷困,那些欠账,最后都被他一勾了之。祖父极爱读书,家中藏书甚多,他还爱写毛笔字,春节各家各户的春联,都由他义务书写,虽然颇为辛苦,却是乐此不疲。我曾写过一篇散文,回忆祖父的旧居,乃是在家中进门的地方,有一个开放的空间,很像今天的客厅,那里放着一个大桌子,是他行医的场所。旁边的小屋子,则是一间药房。桌子的上方,有一个横梁,梁上则有一个燕子垒砌的巢穴,每年春天,燕子便会飞回来,绕梁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家中也平添了许多热闹。祖父常说,燕子喜欢到积善人家垒巢,是喜鸟,要好好爱护。
几年前写故乡那篇随笔时,我还谈及了于右任、李仪祉等先贤为泾阳兴修水利、兴办农场的事功,至今仍造福一方。我另一个很大的感受,便是故乡人对故土的深厚感情。在《泾阳村落》中,不少文章都写了村民种植棉花和蔬菜的事情。其实,我少年时也常在田间劳作,对于种植棉花印象很深,后来,人们还曾尝试种植果树,再后来,才开始大面积的种植蔬菜。泾阳的温室蔬菜在西北地区都很有名,我在故乡的那些年,见证了这个产业的日益蓬勃。
这次姚海滨先生来信,希望我能为故乡村落的史料写点东西,虽然这些内容还比较零碎,但每一篇文章,都是故乡人对于生养故土的追忆与记叙,都饱含着炽热的感情,这也是一位游子向故乡以及故乡先辈们的行礼与致敬吧!
作者:朱航满
文字编辑:郭海瑾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