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大旨谈情,实录其事!全文史笔,字字血泪!天书问世,何人能解?
风月两面鉴,文笔两生花!一声能两歌,一手竟两牍!故人泪尽血流干,石碑记载血泪史!神仙姐姐托梦来,仙册原是墓志铭!
![]()
自古至今,大凡大英雄大豪杰,忠臣孝子,至其真极,不过一死,呜呼哀哉!
而在古代,深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熏陶的古人,更是把“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
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诗歌,多半与忠君爱国思想有关,比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里面有一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岳飞《满江红》里面有一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宫阙自然是天子的宫阙,引申为朝廷或京都,岳飞杀敌,为的是报效君王,李贺说得就更直白了。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愚忠,然而,诗词里的气节,却是无人不羡慕的。
华夏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文死谏,武死战,听者落泪,闻者伤心。然而,《红楼梦》,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以诗传史的著作,这曲怀金悼玉的挽词,作者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贾宝玉谈“忠臣良将”,谈至情浓意快时,却说“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
没错,贾宝玉竟然评判“文死谏,武死战”的“忠臣良将”不过是须眉浊物,甚至发出了“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的灵魂拷问。
![]()
贾宝玉认为,朝廷是受命于天,君王若是不圣不仁,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可知那些死谏与死战的“忠臣良将”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作者用“不读书”的贾宝玉,给“死读书”的世人上了一课!世人都说:“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作者却借贾宝玉之口,扯下这块关于“节气”的遮羞布,道:
“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
贾宝玉认为,世人眼里的忠臣良将皆非正死。据他所说,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么,谁是死得好的人呢?“老学士闲征姽婳词”一回文章,原文中写道:
![]()
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不期忠义明闺阁,愤起恒王得意人......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原来,贾宝玉并不是不看着气节的人,而作者撰写《红楼梦》,原为昭传闺阁,正所谓:
“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贾宝玉作《姽婳词》,一句“纷纷将士只保身”,把明末清初那些留名青史的所谓忠臣良将——“东林党与清流”的遮羞布全部扯下来了!
![]()
贾宝玉怒怼花袭人的这一番话,是为《掰谎记》,把花袭人这把象征忠义气节的《桃花扇》撒了个粉碎!
“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家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
“日日争门户,今日傍哪家?”大和尚一句怒骂,羞得侯李双双出家,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怕就怕,外人说,一个中国人是龙,一群中国人是虫!
人性呀,自视甚高,自以为名节最重,到头来,究竟谁似一盆兰呢?到底沦为只顾个人衣食的贾兰(假兰花)、卫若兰(未必如兰,玷污了好名好姓)之流。四万万人齐缴械,更无一个是男儿!还不如闺中林四娘!
![]()
好似沉醉于温柔富贵乡的贾琏,虽有几两良心,却看不见自己本性粗俗,只知在花柳繁华地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连同“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本分都快丢尽了。
总而言之,贾宝玉怒怼花袭人,看似字字不近情理,却事出有因,骂尽世人!从花袭人到史湘云,再到贾兰、卫若兰,乃至于贾琏,都被作者骂遍了。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雁门太守行》、《满江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