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过得可真快!
眼瞅着北京考试院发布了2026年中高考报名通知,小升初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
![]()
不少家长的心,又一次提到了嗓子眼!
毕竟这几年,小升初、初升高的人数,一年多过一年。
据市教委发布的《2024-2025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2026年,北京各区六年级和初三年级在校生人数,均全线上涨。
而升学人数增加最多的,就是朝阳。
![]()
![]()
作为北京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朝阳基础教育体量占全市六分之一。
说到朝阳教育优质均衡的“顶梁柱”,大概率绕不开土生土长在朝阳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它的46个校区全部扎根朝阳,师生规模超过3万人。如此体量,意味着学校的一举一动在朝阳举足轻重,更牵动着众多家长的心。
就在新学年,这个朝阳乃至北京规模最大的教育集团,官宣了一个重大举措——
陈经纶中学,正式成立贯通部!
这不只是多了一个部门,也是学校探索长链条贯通培养的重要里程碑,更是顺应生源变化、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一步。
贯通部的成立,为朝阳家长打开了巨大的想象和期待空间,而这艘集团航母上的孩子,将有机会在一条更连贯、更顺畅的跑道上成长。
陈经纶中学教育集团的“含金量”,又双叒叕升级了!
![]()
![]()
经纶面向未来的新“王牌”
真正的升学洪峰尚未到来,而陈经纶中学,已经提前布局。
贯通部如何运转,考验的是一所学校的管理与教育智慧。
陈经纶构建了一个“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绿色生态系统。
学校要做的,是成为一座包容的森林,让每一个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奏快乐生长。
这片森林的健康繁茂,离不开坚实的骨架支撑。
本部高中校长徐琳在开学立项中曾说到,贯通部由校级领导直接负责,德育处和教学处统筹协调,四大中心相互支撑、协同发力:
课程管理中心负责贯通课程的建设与推广;
教研管理中心制定跨学段教研机制,推行教师轮岗跟班等;
学术指导中心主攻学科竞赛与跨学科项目学习;
资源保障中心提供专项资金并拓展高校、企业合作。
贯通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从三个维度构建了完整的培养链:
人才发现是起点:集团金字塔型的生源构成,给了发现人才、成就人才的土壤。学校慧眼识才,精准施策,确保源头优质、活水流动、充满活力。
人才培养是核心: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实施、项目研究以及资源的支持,让“人才”不埋没。集团总校“选得好,赢在起点;长得壮,强在过程;出路广,胜在未来。
人才评价是中枢:通过学业发展、综合素养、个性特长、成长潜力四个维度的评价,全面检测并指挥调整,确保导向正确。
作为朝阳区唯一的百年老校,经纶身上有种特别的“混搭感”:既有“学而事人”的厚重底蕴,也有朝阳区与生俱来的活力基因。
这种独特的气质,让它始终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成为全区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标杆。
就像集团刘雪梅校长常说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仅是经纶持续创新的内核,更是贯通部稳步前行的底气。
可以预见,贯通部这张面向未来的“王牌”,将会系统化、成规模地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朝阳家长的福气,真的还在后头!
![]()
![]()
经纶课程如何贯通?
为什么有些孩子一上新初一、新高一,就直呼“压力山大”?
这不全是孩子的问题。
有一说一,小初高之间的知识断层真实存在。仅仅一个暑假,学科对逻辑思维的要求直接跃上一个台阶,孩子哪能一下子蹦上去?
陈经纶贯通部要做的,正是帮孩子把知识和思维的“陡坡”填平,站在12年一体化的高度,为孩子铺就一条稳步上升的兴趣之路、思维之路。
英语课上,“自我介绍”不再停留在“我叫什么、喜欢什么”。初中课堂引入部分高中词汇,加入“五年后的我”这类带有职业规划视野的内容,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跨学段知识。
![]()
语文课上学《沁园春·雪》,老师同步引入《卜算子·咏梅》,开展比较阅读。既浸润家国情怀,又训练高考要求的思辨表达。
![]()
AI课堂上,小初高内容由浅入深,将AI与艺术、文学、数学融合,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身感受科技与人文碰撞的无限可能。
数学课程设计实现四层贯通。以“函数的单调性”为例——
知识上,从初中感知图像,走向高中精确定义;
思维上,从形象理解,跃升到抽象证明;
方法上,从看图说话,升级为定义证明和导数计算;
思想上,从朴素的直观感知,升华到一般化的理论体系。
![]()
贯通课程不是拔苗助长,而是以家国情怀、科技思维、文理融合为坐标,重新定义“优秀”,培养能与时代对话的“完整的人”。
为此,陈经纶正在全面推进课程创新:
数学实现从小学“情境建模”到高中“综合建模”的贯通;
科技创新课程,小学有创客工坊,初中有项目孵化站,高中有院士实验室;
小初高一体化理化生实践、地理项目式实践、数学建模、模拟政协等课程已初具规模;
英语听力、物理前沿阅读等拓展课程持续丰富特色课程群。
学校构建了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的课程体系,打造“三横三纵”主题模块,强化学科内、跨学科和超学科融合。
教学上推行 “导师+教练”双师制,构建“云平台+实验室+社会实践”三维学习空间;评价上开发 “成长护照” ,记录孩子12年关键能力的发展轨迹。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构建更加科学、连贯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完整、平滑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稳定的核心素养。
正如学校一直倡导的:
贯通培养不是简单学制叠加,而是通过课程重组、资源下沉、评价牵引,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连续性教育生态。
![]()
![]()
贴近大学办中学
为人父母,谁不想看看自己的孩子,未来究竟能飞多高?
而陈经纶,可以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机会高地。
16个法人单位、20所分校、46个校址、3万多名师生——作为北京规模最大的教育集团,陈经纶自然而然也是“资源航母”。优质资源覆盖朝阳各个角落,最终也会让更多的孩子获得机会和成长。
陈经纶的目光,早已不局限于小初高贯通培养。
新学年,本部高中《初高中贯通一体化生涯教育体系构建》课题正式立项,精准破解家长头疼的 “生涯教育断层、学业和未来脱节” 的难题。
贴近大学办中学——这既是贯通培养的高阶打法,也让陈经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底气十足。
可以说,国家和高校需要什么人才,陈经纶就布局培养什么人才。
除了校内一体化课程,学校还与多所知名高校开展先修课程一体化实践。
比如,与国防科技大学、北理工、清华、北大等合作推进数理研究与科技创新类课程;与南开、中传合作开发人文社科类课程;与中传合作艺术、媒体类课程;与北师大合作体育健康类课程等。
寒暑假期间,学生更有机会走进大学实验室,在院士、博士导师带领下开展项目式学习。
此外,学校升学服务中心提供一对一的升学、生涯指导;创新人才培养中心负责课程建设与师资匹配;博士工作站为参与项目学习的学生提供课程供给;特级教师工作站的名师引领学生学科专业发展;学科班建设与导师制助力个性化辅导。
![]()
大中小贯通培养,已然成为教改的重要风向。而北京高校、科研院所云集,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超级利好。
在陈经纶,孩子们早早就能接触学科前沿,在项目研究中明确职业方向,在名师引领下树立人生坐标。
正如集团校长刘雪梅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我们为孩子架设起一座桥,让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和职业规划,这对中学时代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是啊,这座桥连通的不仅是小学、中学、大学,更是孩子们与未来对话的勇气与底气。
文 | 京教君
素材来源 |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
![]()
![]()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