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长法教授与主持人海光现场对谈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闵宇涵
“文物保护是数字化的前提和目的,数字化则是保护的延伸和战略保障。完备的数字化档案,作为预防性保护的基石,未来还有各种可能。二者共同构建‘本体保护’与‘数字存续’并重的现代体系。”
11月14日下午4点,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举办的2025名人大讲堂“遗产保护”季第三场讲座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二级研究员、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詹长法以《点亮千年——数字化技术助力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为题,带领线上+线下观众一起探索数字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理念与实践路径。
在讲座伊始的“名家会客厅”环节,詹长法与主持人海光进行现场对谈,围绕数字化技术能否让普通人在家就能“亲手把玩”千年文物、数字文物如何实现真正流传,以及数字化为文化遗产与年轻群体的新连接方式展开探讨,为正式讲座预热。
詹长法坦言,亲手发掘文物、感受其承载的历史温度,是深入理解文物价值的重要方式,但普通观众很难拥有。同时,作为实体文物,文物不仅会面临破损、腐蚀等“病害”最终还可能走向消失,这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而数字化技术则为文物保护开辟了全新境界。
在詹长法看来,数字化技术可以突破肉眼观察的局限,将文物上肉眼难以察觉的细节清晰呈现,无论是放大后的纹饰、装饰,还是文物中蕴含的古人智慧与技艺,甚至是人类形象传递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都能通过数字化手段被观众直观感知,增强对文物内涵的理解。同时,数字化技术能将文物的关键信息长期留存,让珍贵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詹长法还特别强调,数字化在推动文物保护与传播的同时,也需关注“伦理学”层面的规范性问题。谈及“如何通过数字化与年轻观众实现有效沟通”,他认为,关键在于让年轻人真正认识到文物的多元价值,但具体实现形式将在正式讲座中详细展示,让在场师生对后续正式讲座充满期待。
“数字化不是重建逝去的王朝,而是让文明在数据的长河中不息奔流,每一层历史皆是民族记忆与千年文明对话的桥梁,需要政策制定者、文博工作者、科技企业和每一位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用数字技术‘点亮’千年遗产的辉煌过去,更借此‘照亮’通往未来的文化自信之路。”詹长法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