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一理 摄影报道
“数字化技术不仅是延长文物物理寿命的科学工具,更是实现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中‘永生’并‘活起来’的关键赋能。其意义深远,体现为从被动抢救转向主动预防、从实体保存拓展至信息永续、从专业研究延伸至全民共享的根本性变革。”
11月14日,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詹长法做客2025名人大讲堂“遗产保护”主题季系列讲座,带来题为《点亮千年——数字化技术助力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度分享。本次讲座面向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师生,并同步通过多个线上平台直播,带领广大观众共同探索数字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理念与实践路径。
![]()
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詹长法
在詹长法教授看来,数字化技术正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辟出一条创新与传承并重的新赛道。那么,如何运用好这个数字化技术呢?
台上讲座幽默诙谐,台下学生奋笔疾书
当天讲座座无虚席,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拿着笔记本前来听课的大学生,他们奋笔疾书。大家认真记录的同时,还举起手机,拍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中数字技术运用的重要知识点。
“今天教授讲的内容主要是把数字化和数字孪生这个大的概念融入了我们文物保护。然后我觉得它也是给我们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个传承文化的一个非常宝贵的途径,也能够进一步拉近我们普通人与这些历史文物的距离了。”来自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管专业的唐诗童表示,今天这场讲座他感触颇深,因为数字孪生同样与他们专业中塔台管制方面息息相关。
![]()
台下观众奋笔疾书
在现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李官羽告诉记者,他对本次讲座敦煌莫高窟数字化的内容记忆犹新。“我觉得不仅是科学技术神奇,还有文化工作者对于文物的敬畏之心,让文物在新时代活了下来。”他说。
线上线下火爆,超174万观众“云听课”
本次讲座,詹长法深入解析数字化技术得以在文保领域发挥巨大效能的动因,包括明确的政策引导、跨领域社会协同、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浪潮的战略布局。同时,他直面行业挑战,探讨如何规避数字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的信息失真、文化呈现碎片化与浅表化、过度娱乐化等风险,引导数字化技术真正提升文化遗产的韧性、可及性与可持续价值。
精彩的讲座不仅在线下让观众受益匪浅,还吸引了众多网友的观看。截至记者发稿前,11月14日,《詹长法解码数字化技术助力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名人大讲堂》直播,在封面新闻、川观新闻、四川观察、四川发布等平台直播,全网总计174.2万人次观看。
![]()
讲座现场
名人大讲堂由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协调组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讲座致力于打造一个面向大众、深入人心的知识讲坛,力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承的品牌活动,并努力探索构建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自举办首期讲座以来,名人大讲堂已成功举办了72场,先后邀请李敬泽、阿来、郦波、祝勇、莫砺锋、周裕锴等全国多学科专家,围绕20位四川历史名人及巴蜀特色文化开讲,探寻古蜀文化遗珍,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深入解读中华文化巴蜀因子的独特魅力,全网累计逾1亿人次观看直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