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
![]()
![]()
近日,恭王府东二区内,一场主题演讲比赛精彩上演。12名青年馆员登台演讲,以案释法、以情叙事,结合自身工作与实践,生动讲述了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的心得体会与守护文物的一线故事,展现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在文物守护一线的深度回响与活态传承。自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施行以来,恭王府博物馆以其为行动指南,将今年确定为“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年”,开启了一场系统而深入的文保实践。
从意识到行动的全面提升
“文物保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历史责任,是一种行动自觉。”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如是说。今年年初,博物馆编制了厚达100余页的《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年活动学习资料汇编》,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新法专题学习教育。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一学习教育并非流于形式,而是通过组织全员参与法律条文解读、典型案例研讨及线上知识竞赛,真正做到了“逐章逐条、入脑入心”。
博物馆创新采用“双向学习”模式:一方面邀请故宫博物院法律专家等权威人士进来授课,另一方面组织业务骨干前往敦煌研究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文博单位交流取经。
同时,对照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结合各部门工作和业务现状,恭王府博物馆广泛开展“四查四看”活动:查思想,看政治站位高不高;查认识,看保护意识强不强;查制度,看日常管理严不严;查职责,看工作作风实不实。通过开展自查自纠,全面细致地检查自身在文物保护工作各环节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责任和边界,列出了负面清单。
古建部门高珊分享了一个生动案例:在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学习过程中,正逢后罩楼修缮设计。到底绿色还是红色才是王府时期后罩楼檐柱原本的颜色?馆内专家首先遍查图档,在样式雷图纸中,后罩楼院落明确标注了“绿柱红装”,但范围不明,色彩规制仍存疑云。为了进一步寻求实证,专家们又对檐柱油饰进行取样分析,却始终未发现绿色遗存。由于缺乏其他佐证,秉持“最小干预”原则,最终维持红色。同时建立完整档案,留下线索,静待未来揭晓谜题。
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守护
在恭王府博物馆的安全监控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20个监控点的画面。“我们投入1000余万元升级的安全防护系统,能够对周界入侵实现毫秒级响应。”安全管理处处长郭毅介绍,“系统还能智能识别烟火、人员聚集等异常情况,自动触发应急预案。”
最令人振奋的是水法楼遗址复原展示项目。这座曾经消失的清代室内园林景观,通过联合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各学科专家组成项目团队,利用遗址考古结合历史档案研究和数字化等技术,力求实现“重生”。项目负责人王倩表示:“我们查阅了清代档案及相关近现代史料,拟通过3D建模等技术反复考证推敲,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原貌。”
古建彩画数字化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项工作启动以来始终坚持“抢救第一”原则,在彩画褪色、剥落等风险发生前及时采集,精准捕捉其色彩层次、纹样细节与构图逻辑,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化档案。现已完成多福轩、方塘水榭、沁秋亭等十余处古建的彩画高精度影像采集与三维数据建模,形成了上千张张彩画正射数据及彩画样品显微分析检测报告。通过剖面显微、偏光显微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多维度科技分析,初步掌握彩画的层理结构、颜料成分及微观形貌特征,为后续保护修复、年代测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恭王府博物馆运用影像建模与数字扫描等技术,基于样式雷图档,以中国风绘制线描地图。高度还原恭王府古建原貌,打造出“全景恭王府”系统,使观众无需亲临现场,也能云端感受恭王府及其展览的独特魅力,实现“永不落幕的博物馆”。
“守法用法”的道路从非坦途,恭王府博物馆经营管理也经常面临“取舍”的考验。在经营模式和文化传播策略等方面需要不断创新思想,寻求突破,通过聚焦核心项目,努力打造文化传播的新品牌和新业态。相关部门改变传统销售思路,激发了创新的活力。“恭小主”系列上架一周即成爆款;新品手机贴热销8万余件。今年7月“精雅风华——恭王府与中国时尚”展开幕,推动了合规文创与设计师作品同台亮相,收获全网26亿次曝光。
构建文物保护共同体
每个周末,在恭王府博物馆研学基地里总能看到孩子们专注的脸庞。恭王府博物馆教育传播部开发的文物保护类课程,已走进周边12所中小学,让文物保护意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恭王府博物馆着眼“让文物活起来”,推动跨界融合,举办“海棠雅集”“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等系列文化活动,推出“恭·时尚”品牌,复现清代王府雅事,在确保古建遗址安全的前提下,让文化遗址成为现代公共文化空间,持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恭王府博物馆与什刹海街道建立的联防联治机制成效显著。今年以来,联合公安、城管开展综合整治60余次,有效遏制了“黑讲解”“黑三轮”等乱象。
在人才培育方面,“导师带徒”计划已初见成效。王宇博等多位年轻馆员,依托馆内正高级专家的传帮带作用,专业素养也随之不断提升。
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
来恭王府参观的观众一批又一批来了又去。但文物保护工作从未停歇,相似的守护日常,正发生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是瓢泼大雨中巡查积水的匆匆脚步,是艳阳高照下监督施工的坚定身影;是为确保文物安全、摸清家底的细致排查,是为打磨科学方案的反复推敲。从巍峨古建到雅致院落的修缮,从嶙峋山石到葱郁草木的养护,恭王府博物馆始终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为灯塔,以专业技术为舟楫,践行“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的庄严承诺。
“守护一座府,是使命;贯彻一部法,是担当。”冯乃恩馆长说,“我们不仅要让文物得到妥善保护,更要让它们活起来、传下去,成为连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而恭王府博物馆的青年一代,也正在成长成熟。综合业务部的年轻干部张汀在团员青年座谈会上跟大家分享:我们不仅是文物的守护人,更是文化的传递者,要从自身做起,用专业、热忱与敬畏,让恭王府的一砖一瓦、一图一影,真正“活”在当下、“传”至未来。
如今,恭王府博物馆年接待观众约600万人次,文物完好率保持100%,实现连续15年安全无事故。这些数字背后,是法治力量的有力支撑,是文保工作的创新实践,更是一代代文博人的使命传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恭王府博物馆正以法治为笔,为这座古老王府描绘更加绚丽的未来图景,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写下生动注脚。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恭王府博物馆提供)
□本报记者 盛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