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三年(986 年)深秋,汴京皇宫的赏菊宴上,发生了一件让宫女太监们偷偷议论的事 —— 宋太宗赵炅的女儿荆国公主,居然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裙,站在满是绫罗绸缎的妃嫔公主中间,格外扎眼。
有位宠妃忍不住打趣:“公主殿下,您这裙子怕是比宫女的还朴素,不怕陛下怪罪?” 公主却笑着摇头:“绫罗穿在身上沉,粗布舒服,还能省下钱给边关的将士做棉衣呢。”
这话传到赵炅耳朵里,他不仅没生气,反而对身边的大臣说:“朕这女儿,不像皇家公主,倒像个知民间疾苦的贤女。” 这就是荆国大长公主,一个从出生就带着 “反差感” 的宋朝金枝玉叶,她的一生,远比其他娇生惯养的公主更有故事。
荆国公主是宋太宗赵炅的第七女(《宋史・公主传》记载其为 “太宗第七女”),出生于太平兴国元年(976 年)。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侄女、太宗的亲女儿,她从小就该享受极致奢华,可她偏不 —— 别的公主抢着要西域进贡的宝石,她却把父皇赏的珠宝锁进箱子;别的公主让宫女伺候穿衣梳妆,她却自己动手缝补旧衣;宫里的脂粉铺陈得像小山,她只用最便宜的胭脂,省下的钱全交给太监,让他们拿去救济宫外的灾民。
《宋史・公主传》里明确写她 “性节俭,不好华饰,未尝用珠翠”,意思是她性格节俭,不喜欢华丽装饰,从没戴过珍珠翡翠。有次赵炅想给她建一座豪华的 “公主府”,她却跪在父皇面前求情:“如今边关将士还在挨冻,百姓也有吃不饱饭的,儿臣怎能再浪费钱建府第?” 赵炅被女儿说得动容,最终取消了建府计划,还把省下的钱拨给了灾区。
公主不仅节俭,还特别爱读书。她的寝宫不像其他公主那样摆满玩具和首饰,反而堆着满满的书 —— 从《论语》《孟子》到《史记》《汉书》,她都能随口背出段落。有次宰相李昉来宫里议事,赵炅让公主出来陪坐,李昉故意考她《论语》里的句子,公主对答如流,还能说出自己的见解,让李昉忍不住称赞:“公主殿下的学识,比许多皇子都强!”
![]()
淳化四年(993 年),17 岁的荆国公主到了出嫁的年纪。按宋朝规矩,公主得嫁给名门望族的未婚公子,可赵炅选来选去,却把她许给了一个叫李遵勖的年轻人 —— 这个李遵勖不仅不是 “顶级豪门”,还是个 “二婚郎”(此前娶过妻,妻子早逝)。
消息传出来,宫里宫外都炸了锅:“公主怎么能嫁二婚的?” 连皇后都劝赵炅:“陛下,公主身份尊贵,怎能委屈她?” 可公主却主动找到父皇:“儿臣听说李公子孝顺父母、学问好,还在边关立过功,这样的人,比那些只知道享乐的豪门子弟强多了。”
就这样,公主风风光光嫁给了李遵勖。婚后的生活,更是打破了 “皇家婚姻多不幸” 的魔咒 —— 公主从不摆 “公主架子”,每天早上和李遵勖一起给公婆请安,还跟着婆婆学做农家菜;李遵勖要去外地做官,公主就收拾简单的行李,跟着他一起去,从不抱怨路途辛苦。
有次李遵勖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看到公主穿着粗布衣服在厨房做饭,惊讶得说不出话:“公主殿下怎么还自己做饭?” 公主笑着说:“一家人吃饭,谁做都一样,哪有什么贵贱之分?” 李遵勖后来官越做越大,有人劝他纳妾,他却摇头:“我家公主贤德又贴心,我这辈子有她就够了。” 两人的婚姻,成了宋朝皇室少有的 “模范夫妻”,《宋史・李遵勖传》里还特意提了一句:“遵勖娶荆国公主,夫妻相得甚欢,未尝有隙。”
宋真宗继位后,荆国公主被晋封为 “荆国长公主”(后来宋仁宗时又晋封 “大长公主”)。此时李遵勖已官至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有次有人劝李遵勖 “投靠权臣,能更进一步”,公主知道后,连夜劝丈夫:“夫君,咱们是皇室亲属,更要守忠君本分,要是跟着权臣作乱,不仅会害了自己,还会连累全家。”
李遵勖听了公主的话,坚决拒绝了权臣的拉拢,还向真宗揭发了对方的阴谋。真宗后来对人说:“要不是公主殿下明事理,李遵勖说不定就走了歪路。”
公主的 “贤德” 还不止于此。天圣元年(1023 年),汴京附近发生旱灾,百姓颗粒无收,到处都是逃荒的人。公主得知后,立刻把自己的首饰、衣服全拿出来卖掉,换了粮食,在自家门口设粥棚,每天救济上千灾民。有个老太太拉着公主的手哭:“公主殿下真是活菩萨啊!” 这事传到宫里,宋仁宗的刘太后特意召公主进宫,握着她的手说:“有你这样的姐姐,真是皇家的福气,以后宫里有什么事,我还得靠你帮衬。”
![]()
晚年的公主,身体不太好,却依然没闲着 —— 她在自家院子里建了个 “义学”,让附近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来读书,还亲自给孩子们讲课。有次她生病卧床,孩子们偷偷趴在窗外哭,公主听见了,就让人把孩子们叫进来,笑着说:“你们好好读书,就是给我最好的药。”
明道二年(1033 年),57 岁的荆国大长公主病逝。宋仁宗得知消息后,当场就哭了,下令 “辍朝五日”(停止上朝五天,这是宋朝公主的最高待遇),还亲自给公主拟定谥号 “献穆”。
出殡那天,宋仁宗亲自送到宫门口,文武百官都穿着丧服跟在后面,沿途的百姓也自发地站在路边哭 —— 有人拿着自己种的菜,有人拿着缝好的粗布衣服,想送给公主 “路上用”。《宋史・公主传》记载,公主的葬礼 “卤簿(送葬队伍)如亲王礼,百官素服送葬,民皆巷哭”,意思是送葬队伍按亲王的规格来,百官穿白衣服送行,百姓都在巷子里哭,可见她有多受百姓爱戴。
公主去世后,李遵勖悲痛不已,没多久也病倒了,他对儿子说:“你母亲这辈子贤德,你一定要学她,做个对国家、对百姓有用的人。” 后来李遵勖的儿子李端懿,果然成了宋朝的贤臣,在地方做官时,还像公主那样关心百姓,被百姓称为 “李青天”。
在宋朝的公主里,荆国大长公主不是最有名的(比如后来的福康公主因 “打金枝” 闻名),却是最 “接地气” 的 —— 她没有金枝玉叶的娇气,却有普通百姓的善良;没有皇室成员的傲慢,却有读书人的智慧;没有追求奢华的欲望,却有救济天下的胸怀。
《宋史・公主传》给她的评价极高:“荆国大长公主,太宗第七女也。性节俭,尚贤德,好读书,事亲孝,待夫敬,抚民仁,为宋室公主之冠。” 意思是她节俭、贤德、爱读书,孝顺父母、敬重丈夫、仁爱百姓,是宋朝公主里的 “第一人”。
她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 “尊贵”,从不是穿多少珠宝、住多大房子,而是心里装着别人,能为百姓做实事。这样的公主,哪怕过了千年,依然能让我们想起时,心生敬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