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完美”的皇帝:千年来无人骂他,至今人们还为他祭祀香火。
每次翻到宋仁宗赵祯这段,脑子里就蹦一句,中国这条线走来那么多皇帝,有冲在前头打仗的,有把国家折腾得乱的,他这种不显眼,日子过得平平稳稳,却让人一口气记一千年,数量不多,他没开疆,也没打过那种动地风雷的大仗,文采也不拿来当招牌,拿他的那些事翻一遍,你会发现“圣君”不靠嘴,靠一件一件做出来,做到让敌国的君主披麻戴孝,这种事往全球历史里随手翻一翻,基本看不见第二桩,我就直接说了。
十二岁登基,赵祯是被架上去的,殿里有刘娥,手腕硬,理政熟,朝臣心里都明白,小皇帝坐龙椅,手伸不出去,十年时间,他眼睁睁看别人转着国家的盘子,本人能不能插句话,得看人家脸色,这样长大的人容易变样子,有的会压久了突然爆,有的亲政就翻旧账清算,他没那路子,太后去了,他第一件事没去抓人翻案。
他说,全国拖欠的赋税,全部免了,殿上很多人愣住,换个刚掌权的年轻皇帝,多半想着立威,扶自己人,他脑子绕过这些,先把老百姓摆在桌上,宫里那几百个宫女,他一口气放出去,给她们回家过日子,他这几步看着轻,落到地上就能看穿,这人想的不是权术,是人心。
人心这俩字,说起来顺口,真做起来难,那年大旱,地里没收成,路上饿着的人到处是,朝廷开仓,衙门加班,赵祯在宫里把荤腥全停了,连着四十多天素菜,身边的人劝,说身子吃不住,他回一句,“老百姓快饿死,我吃肉像什么”,有天他在御花园走,隔墙外听到抄家的动静,缘故就是税交不上,话没多说,让人把自己的私房钱拿来。
把那家的税补上,太监急,说这事管不过来,全国穷人那么多,他回,“能帮一个是一个,不能站着看”,这不是摆样子,他骨头里就那么想,灾荒最重那阵,他穿补丁龙袍,吃饭三个菜,宫里人都跟着省开支,翻史书,愿意替百姓吃点苦的有,可把自己生活真收紧到这个份上的,很少见。
他好说话,不软,这一段不提容易误会他是个烂好人,事实不是,他宽,但有度,对自己紧,对百姓厚,对臣下给空间,糊涂的事不放过,包拯在朝上骂他,那是真骂,字字顶在脸上,唾沫星子都到了龙颜,殿里静得落一根针都能听见,大家心里发凉,觉得这回完了,赵祯回宫擦了擦,笑,说一句,骂到点上,改天给他升官,换个画面,范仲淹上“庆历新政”,把朝廷病灶摊开,摆到光下,别家皇帝早把人发去岭南见蚊子,他看完,说,“他说得对,就照他说的办”,这气度,往前看得也远。
在家这块,更能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别家帝王后宫人多,他这边加起来不过一撮,朝臣劝,要多生孩子,皇家香火得靠你,他回,“够用就行,多了浪费粮食”,不是说笑,那年月一个宫妃背后就是一套庞大花销,他在替国家省,能对百姓好容易,能对自己下手更难,他能做到。
他走那天,汴京的街巷一下就沉下来,不是礼部写好的流程,市井里的人自己在动,连要饭的都合钱买纸钱,铺子拉门,大家戴孝,史书里留一句,“国中士庶,罔不号泣”,意思很直白,百姓真哭了,这种场面极少出现,问他有没有让人惊叹的功业,拿不出几件,可他把人心稳住了,日子让人心里有底。
把他送上更高位置的人,站在边境那头,辽道宗耶律洪基,听到宋仁宗驾崩,放声大哭,做了两件事,全国官员为宋仁宗服丧,宫里设灵堂,他自己披麻戴孝守七天,这一幕放到两国对峙的史里,稀罕,他给出一句评语,“赵祯是个好皇帝,我们佩服他”。
后来宋仁宗的陵寝成了老百姓自发去拜的地方,香火一直没断,转眼千年,回头看这一长串名字,朱元璋,刘邦,康熙,各有功业,各有争议,单拿赵祯这一个,几乎很少有人开口去骂,他没有金戈铁马的标签,他就把一辈子过成了那种,最像普通人,又最让普通人放心的皇帝。
我一直觉得,他把一个朴素的道理讲清楚了,老百姓需要的统治者,不一定要打仗厉害,也不一定要把地图涂得更大,关键是能让人活下去,能吃饱,能被当成人看,他不是完人,治国也有边界,北宋留下不少难题没解开,放眼看过去,能做到不靠武功,不靠权术,单靠人心被记上一千年的人,很稀少,用一句收尾,他配得上这份记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