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建阳
城镇地名系列之
“将口”篇
![]()
![]()
![]()
将口曾用名榆溪。相传南宋时期有王姓将军死于国难,葬于此时尚口流唾液,朝廷为纪念其功,遂将榆溪改为将口。将口镇在宋元时属崇文里。明清时分属建忠里、雒田里和崇文下里。
建阳地名办公室1981年编的《建阳县地名录》,对“将口”地名的由来解释如下:
将口古名“榆溪”,传说在南宋间驻闽、浙一带的将军张某,因抗击外寇侵略有功,被朝廷封为东平王,后在一次战争中被困阵亡。临终前嘱咐部将割下其首级带走,以免落入敌手。部将突围后,至榆溪村正北大王岭高坡处,见张某首级口流唾液,就将首级安葬此地。朝廷得悉后颁旨就地兴建东平祠纪念,并将榆溪更名将口。
这一传说被普遍采信,傅祖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360百科和百度百科的“将口镇”条目都沿用这一记载。
![]()
![]()
![]()
将口镇的东面有一座寺院,叫东平寺。寺中许多斋婆,围着四方桌,念经。一边捻着黄色的纸条。一位年轻的斋婆很热心,见我问到“将口”,取出一份好心人编的资料,资料里更加详细地记录了“将口”的由来:
东平寺祭祀南宋的一位将军,当地人称“大王菩萨”,因为他和村民的关系亲近,所以寺又名“父母庵”;这位将军在与金兵作战中阵亡,临死前“为防首级落入敌手”,交待部下将其首级割下,带到一个“看见我口吐白沫的地方”,就葬在那里;部下遵其嘱托,行至榆溪边上的榆溪村口(榆溪即崇阳溪),果然见将军首级口吐白沫,再行至村中凉亭,只见六月天里下起了鹅毛大雪;部下知道这是将军告诉他们要停下了,便将首级葬在附近;后来皇帝得知将军的事迹,为纪念他,便下令把榆溪村改名为“将口村”,并在将军首级进村处和埋葬处分别建上古楼和下古楼,又在凉亭南面修建东平寺。
这是节录部分,故事还挺长的,还关涉着将口的许多地名:榆溪、雪(薛)厝巷、申明亭、大王岭、上古楼、下古楼……讲古的先生们口口相传,将故事与将口的山水人文结合起来,趣味横生,又有警世劝诫意义。
![]()
这位将口百姓尊崇的大将叫张巡,张巡由将军而封神——朝廷赐封“东平威烈昭济显庄灵佑王”,百姓俗称为“东平王”,或直接称“大王”“大王公”“大王菩萨”。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15万人号称20万的兵力,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造反。
唐至德二载(757)正月,安庆绪手下的名将尹子奇以13万兵力南下,扫荡河南,河南城镇纷纷陷落,只剩下军事重镇睢阳。睢阳在今商丘县境内。
睢阳之战爆发。睢阳太守许远得知消息,连忙向刚被唐王朝任命为河南节度副使的张巡告急。张巡收到告急信后,马上率领10000兵士进入睢阳,与睢阳城中的守军6800人合力共同守卫睢阳城。13万与1.68万的对抗。
睢阳之战从757年正月打到当年的十月。最终,睢阳在外无兵援、内无粮草的绝境下,寡不敌众,被叛军攻陷。张巡及其部将36人遭杀害。
张巡每次和贼军交战,都大呼誓师,眼眶瞪裂流血,牙齿都咬碎了。城即将陷落时,张巡知道需要该最后的告别了,他向长安的方向——西方拜了两拜说:臣竭尽了自身的智慧和勇猛,仍然不能遏制强大的敌寇,保护住孤城。臣即使做了鬼,也发誓要降灾给逆贼,来报答圣明的恩泽。
大唐王朝最终躲过毁灭性的打击,正是张巡的功劳。
唐肃宗年间,朝廷在睢阳立庙祭祀张巡、许远,称“双忠庙”。
随着唐末人口的流动,大量的士族进入东南地区,张巡、许远的崇拜遍及东南各地,张巡的信仰甚至漂洋过海。各地建起庙宇,塑起张巡的神像。庙宇名称林林总总,有“张睢阳庙”“睢王庙”“忠顺庙”“都天庙”“东平王庙”“大王庙”等等。
张巡在宋代被封为“东平威烈昭济显庆灵佑王”。宋宣和年间(1119-1126)张巡、许远,已升级为东岳大帝的执法神,一为“东岳押案”,一为“阴司都统使”。明代祀典中奉祀张、许的庙宇则被称为“归德协忠祠”。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